台灣山葉機車在桃園大魯閣卡丁車場舉辦 NMax 155 新車發表會後,當日下午即在同場地舉辦媒體試乘活動,讓媒體能在封閉的賽道環境中,盡全力的體驗 NMax 155 的龍骨車架與新世代 Blue Core 引擎魅力。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下雨搭配柏油填滿橡膠的路面,完全封印了這輛車的運動性能。

Yamaha 的速克達家族當中,車名掛上 Max 的已是最頂級的系列,包括老大哥 TMax 560、XMax 300,與僅在臺灣販售的 SMax 155,都是屬於此類。而隨著 Yamaha 全球共同戰略機種的開發,除了採進口導入的大型重型機車以外,首度由臺灣組裝的全球戰略機種,則是本次的 NMax 155。

NMax 155 外觀上則是並不像其上面兩位大哥 TMax 560 與 XMax 300 有著大量銳角構築的車殼線條,反而採用較圓潤的圓弧造型,但多角度的變化仍然讓整車看起來並不會單調。車頭採用 LED 燈組後,比起國外改款前的樣貌看起來擁有更銳利的眼神,短風鏡的造型則是與其休旅風格有所搭配。

NMax 155 外觀上採用較圓潤的圓弧造型。車頭採用 LED 燈組後,比起國外改款前的樣貌看起來擁有更銳利的眼神。

從車側來看,NMax 155 最明顯的就是擁有 Max 家族的龍骨設計,雖然壓縮了腳踏的置物能力,但是其結構所帶來更高的剛性,理論上會比同排氣量的 SMax 155 擁有更強的運動能力,寬坐墊的設定,再加上高度適中但不會過擠的把手設計,都是為了長途騎乘的舒適性。車尾部分雖然仍維持了後座空間的舒適性,但視覺上並不會顯得過於累贅,後輪略突出尾燈的設定仍是時下流行的跑旅風格。

從車側來看,NMax 155 最明顯的就是擁有 Max 家族的龍骨設計,雖然壓縮了腳踏的置物能力,但是其結構所帶來更高的剛性。

接近車上來看,儀表採用單色高反差的全數位螢幕,不過並沒有轉速顯示的功能,除中央時速表、左側油表、右側水溫表以外,其它包括時間、里程油耗資訊等則是以較小的字體顯示於上下兩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戰略的設定,儀表可切換英里與公里,油耗則可分別顯示每公升跑多少公里或每百公里消耗多少公升汽油,方便車主自行以習慣方式來查看油耗。

儀表採用單色高反差的全數位螢幕。

NMax 155 所配置的鑰匙採用與 XMax 300 相同的遙控感應式鑰匙,其電門開關的旋鈕設計對於初次接觸的車主來說需要稍微花點時間習慣,左右兩旁則分別有置物空間,左置物箱內則還有 12V 車用充電插座,可為手機或導航設備充電。油箱注油孔則是位於龍骨上方,這樣的設計在加油時需要比較小心,避免溢出的汽油濺到騎士褲子或鞋子上。

NMax 155 所配置的鑰匙採用與 XMax 300 相同的遙控感應式鑰匙,左右兩旁則分別有置物空間,左置物箱內則還有 12V 車用充電插座,可為手機或導航設備充電,油箱注油孔則是位於龍骨上方。

至於在速克達最重要的置物廂空間部分,雖然原廠沒有提供數據,但可置放一頂小帽體全罩安全帽,另外還有多餘空間可放雨衣等物品,而原廠精品套件還可選購龍骨前置物包、後架,都可擴充置物空間。

速克達最重要的置物廂空間部分,可置放一頂小帽體全罩安全帽,另外還有多餘空間可放雨衣等物品。

寬坐墊設計增加停車置腳難度

NMax 155 的座墊高度為 765 mm,設定上與多數速克達相仿,但由於寬坐墊的舒適設定,以筆者 170 公分身高,自然騎乘後停車時雙腳僅能前掌著地,需要稍微往前坐才能有更好的腳部著地性,相較於 SMax 155 來說是稍微不親民一些,但騎乘時能自由平踩或往前斜踩踏板的設定,對於長途騎乘仍有一定的幫助。

NMax 155 的座墊高度為 765 mm,以筆者 170 公分身高,自然騎乘後停車時雙腳僅能前掌著地。
廣  告

溫和動力,省油高續航力才是重點

NMax 155 動力搭載 Yamaha Blue Core 新世代引擎,155 c.c.四行程單缸水冷的配置與 SMax 155 相同,但對應到 7 期環保法規,能源局平均油耗高達每公升 45.2 公里,比起 SMax 155 的每公升 37 公里還要高上不少,搭配 7.1 公升的油箱,再加上整合發電機與啟動馬達的智能啟動系統與待速熄火系統,理論上巡航里程能高達 300 公里以上。

NMax 155 動力搭載 Yamaha Blue Core 新世代引擎,155 c.c.四行程單缸水冷的配置,能源局平均油耗高達每公升 45.2 公里。

不過這樣的動力並不會比 SMax 155 來得弱,採用 VVA(Variable Valve Actuation)可變汽門的設計,能兼顧低轉與高轉反應,因此即使在下雨濕地的大魯閣卡丁車場,後直線底煞車前仍能達到時速 86 公里,這還是受限於出彎彎速被壓制較低,比起乾地測試 SMax 的每小時 90 公里沒差多少。

即使在下雨濕地的大魯閣卡丁車場,後直線底煞車前仍能達到時速 86 公里。

但是 NMax 155 的傳動設計並不是以強加速來調校,整體加速可說是相當溫和,但有著充足的高速延伸性。有趣的是,筆者嘗試以不同油門開度與方式來感受 VVA 的作動,體感上會有些落差,但對於直線底的尾速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另外臺灣版本沒有配備 TC 循跡防滑系統,於溼地賽車場中,很明顯的會感受到後輪在大傾角加速時,會有打滑的狀況,因此車主騎乘時仍須要稍微注意路面狀況。

臺灣版本沒有配備 TC 循跡防滑系統,於溼地賽車場中,很明顯的會感受到後輪在大傾角加速時,會有打滑的狀況。

至於原先筆者最期待的彎道表現,理論上車架加上龍骨的設計,能夠大幅增加車輛剛性,提供更好的運動能力,但由於原廠配胎 Dunlop Scoot Smart 在下雨本來就會偏滑的大魯閣卡丁車場,完全限制了傾角表現,再加上缺乏高速彎的賽道設計,並不是適合 NMax 155 發揮的場地。但低抓地力的騎乘感,在較低的極限速度下更能體驗懸吊設計。

由於原廠配胎 Dunlop Scoot Smart 在下雨本來就會偏滑的大魯閣卡丁車場,完全限制了傾角表現。

如同筆者期待,在不施加煞車或大傾角加速的情況下,NMax 155 擁有相當穩定的車身動態,相對離騎士較遠的後輪位置,給予後輪的負擔並不會過重,讓筆者相對能放心的使用後輪煞車。

相對來說,前輪的循跡性則表現並不突出,由於賽道濕滑,筆者在正常騎姿的騎乘下很明顯的會感覺前輪會有喪失抓地力偏滑的狀況,經過多種方式嘗試之後,筆者在彎中將上半身前壓來增加前輪荷重後,是感受到前輪抓地力略微變好。

筆者在彎中將上半身前壓來增加前輪荷重後,是感受到前輪抓地力略微變好。

另外在直線煞車時,即使給予相對較重的前輪煞車,前叉也沒有明顯的壓縮反應,因此筆者猜測前輪在彎中容易偏滑的肇因應為荷重不足,車主購入後建議可以重新調校前叉,理論上能達到更好的運動能力。

直線煞車時,即使給予相對較重的前輪煞車,前叉也沒有明顯的壓縮反應。

至於在煞車表現上,搭載前後碟煞加上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能夠輕易的直接發揮最大煞車力道,但 ABS 介入時機並不會過早,彎中即使帶著大量的後煞車,都不太會出現 ABS 介入的狀況。但本次筆者特別在直線底測試用較強的後煞車來感受 ABS 反應,其在後輪鎖死後約半秒左右介入,動態會稍有不穩定,因此騎士仍需要稍微注意。

整體來說,這次下雨的大魯閣卡丁車場幾乎完全封印了 NMax 155 的運動能力,其實際最適合的場合應該是在充滿中高速彎、不需要大幅加減速的郊區或山區道路,再加上舒適化的座墊,更適合車主帶著女友/太太出遊。

當然,NMax 155 與 SMax 155 相同排氣量、相近售價(NMax 155 11.8 萬元、SMax 155 10.8 萬元),可以肯定的是消費者選擇一定會被分化,不過兩者之間仍有基本的差距。SMax 平坦的腳踏設計,除了假日出遊以外,同樣也適合一般通勤使用;NMax 155 的龍骨設計則是強化了運動表現,其玩樂的性格則較為突出,台灣山葉機車則是將 NMax 155 定位為升級重車前的過渡車種,網友在選購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兩者之間做選擇。

NMax 155 與 SMax 155 相同排氣量、相近售價,不過兩者之間仍有基本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