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wangoldmr(Mr. Wang)所寫
回應 brian1030(對岸的Brian)所寫
回應 wangoldmr(Mr. Wang)所寫
回應 brian1030(對岸的Brian)所寫
回應 hifeng0336(柴油車198K)所寫
當進口車商可以海削消費者, 又可搖母廠尾巴, 股價又可不墜, .... 中國政府知道怎麼找車廠喝咖啡砍維修價, 呆灣不行.
更嚴重的是 ....... 被原廠換下來的鋰電池跟鎳氫電池跑哪兒去了? 真的環保嗎? @@
大陸政府也不是一直都那麽强勢有力的,在過去大陸自主品牌還未崛起的年代,國外品牌一樣非常拽,而合資方的大陸國企爲了賺取更多的利潤也和外國合資方同流合污,所以大陸的車價是大概10年前才開始逐漸降下來的。靠的全是大陸民營私營汽車企業的努力,例如,吉利,比亞迪,長城,長安等等。
不過,台灣市場容量實在是太小,想要發展自主品牌估計是個“Mission Impossible”。要知道,長城汽車最好賣的H6城市SUV一款車型一年的銷量就40萬臺,跟整個台灣的汽車銷量差不多。所以,我覺得如果台灣的本土汽車工業想要獲得足夠大的市場來支撐其規模效應,繼續進軍大陸市場几乎是唯一的選擇。納智捷在大陸的失敗不完全是品牌力不夠的問題,是因爲產品競爭力不足。過去10年大陸車進步太快,台灣汽車要追上大陸市場潮流才能有生存空間。
絕不是"Mission Impossible"(但其他觀點同意)
台灣在90年代有幾年汽車一年銷量將近50萬台
那時韓國汽車尚未起飛精壯
中國汽車的自製率和完成度更不用提了
其實台灣汽車有機會契入時機發展汽車工業
但裕隆兩代從50年開始創建裕隆就藉著政府保護傘與大量融資大賺順風錢
不圖精進發展深耕關鍵零組件,研發經費比例過低,研發團隊與領導成效不佳, 品牌更只是被日本日產公司所控制
而裕隆汽車只圖坐享暴利,未能以平價國產車回饋社會與作大市場與市占率
裕隆第二代確實有發展自主品牌的願望,但是領導者剛愎自用自大天真與目光短淺,自主品牌外銷一再失利受挫,任何人都知道這是品質和布局錯誤的結果
韓國現代汽車現在是世界第四大車廠, 韓國也不過5千萬人,多過台灣不太多, 瑞典人口數更少,所以以中小國家來說,人口數並非發展汽車工業的絕對
世界汽車群雄並起,但過了20世紀,裕隆納智捷就失去發展世界級汽車工業的先機,水平也愈差距離愈遠
這兩代賺足了台灣消費者的錢,但是提到這廠牌卻讓台灣人抬不起頭來,這也是大部分此地人對他們觀感不佳的原因
你說的確實很有道理。過度的保護并不會幫助本國汽車企業成長,大陸從80年代開始保護政策,一直到2005年左右徹底開放(所謂的徹底其實也不夠徹底),這期間國產自主品牌造出來的汽車都是品質爛到不行,進口合資品牌則是貴到不行。沒辦法,商人都是逐利的,就算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也一樣.....
瑞典的成功靠的是龐大的歐盟市場,單靠它本國自己的銷量無法支撐起VOLVO和SAAB吧?韓國的汽車工業雖然起步比台灣晚,但是他們發展和推廣自主品牌的時間比台灣早,加上市場容量本來就比台灣大一倍,自然内銷和外銷日子都更好過。我個人覺得,目前台灣被大陸,韓國,日本三大汽車强國包圍著,還想要走韓國的路綫很難了。如果兩岸政治關係恢復友好,大陸政府可以給予台灣車企“本土企業待遇”的話,大陸這個多元化的汽車市場還是可以幫助台灣汽車工業成長的(當然,台灣車自身的品質首先要做好,畢竟現在的大陸市場競爭程度跟10年前很不一樣了)。
VOLVO遠在歐盟成立的50年前(SAAB是歐盟成立40年前)就創立了,在歐盟成立之後VOLVO反而每況愈下. 現代汽車在1967年成立, 比裕隆晚了14年, 裕隆就是當時台灣的自主品牌,曾經使用 YUE LOONG商標後改用YULON,但短視短利的領導無法獨立於日產之外,不久又改成NISSAN商標, 甚至十年前將裕隆(含進口)的行銷權交與日產投資的裕日汽車,裕隆汽車只負責汽車組裝與製造!
台灣的汽車工業想要成為世界品牌,當初當然是必須靠出口,而海外成功的三部曲: 平價-品質-競爭力, 一樣也沒做好.
現在裕隆集團的汽車在海外已挫敗,在中國大陸亦節節敗退,這些事件告訴我們, 切勿好高鶩遠以及關鍵技術研發扎根的重要, 且領導團隊的決心意志與智慧亦是成功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把握時機,等時機已過就不會再來了!
我還一位裕隆成立初期就是一個日本品牌的代工廠,原來它還推出過挂自己logo的車子。不過,裕隆連銷售權都交給日產,那不等於是自廢武功嗎? 台灣似乎不單止汽車業是這樣,其它行業也這樣。我們都知道台灣的電子製造行業全球第一,但這麽多年來居然沒有一個能在全球流行的電子產品品牌,好不容易起來一個HTC,現在又隕落了。真是一個怪現象。
於
2018/08/31 00:14:00
發文
回應 brian1030(對岸的Brian)所寫
我還一位裕隆成立初期就是一個日本品牌的代工廠,原來它還推出過挂自己logo的車子。不過,裕隆連銷售權都交給日產,那不等於是自廢武功嗎? 台灣似乎不單止汽車業是這樣,其它行業也這樣。我們都知道台灣的電子製造行業全球第一,但這麽多年來居然沒有一個能在全球流行的電子產品品牌,好不容易起來一個HTC,現在又隕落了。真是一個怪現象。
台灣還有ACER, ASUS世界知名品牌啊
之前還有BENQ也不錯但錯誤投資西門子結果一年虧200億...
於
2018/08/31 00:57:25
發文
回應 brian1030(對岸的Brian)所寫
回應 wangoldmr(Mr. Wang)所寫
回應 brian1030(對岸的Brian)所寫
回應 wangoldmr(Mr. Wang)所寫
回應 brian1030(對岸的Brian)所寫
回應 hifeng0336(柴油車198K)所寫
當進口車商可以海削消費者, 又可搖母廠尾巴, 股價又可不墜, .... 中國政府知道怎麼找車廠喝咖啡砍維修價, 呆灣不行.
更嚴重的是 ....... 被原廠換下來的鋰電池跟鎳氫電池跑哪兒去了? 真的環保嗎? @@
大陸政府也不是一直都那麽强勢有力的,在過去大陸自主品牌還未崛起的年代,國外品牌一樣非常拽,而合資方的大陸國企爲了賺取更多的利潤也和外國合資方同流合污,所以大陸的車價是大概10年前才開始逐漸降下來的。靠的全是大陸民營私營汽車企業的努力,例如,吉利,比亞迪,長城,長安等等。
不過,台灣市場容量實在是太小,想要發展自主品牌估計是個“Mission Impossible”。要知道,長城汽車最好賣的H6城市SUV一款車型一年的銷量就40萬臺,跟整個台灣的汽車銷量差不多。所以,我覺得如果台灣的本土汽車工業想要獲得足夠大的市場來支撐其規模效應,繼續進軍大陸市場几乎是唯一的選擇。納智捷在大陸的失敗不完全是品牌力不夠的問題,是因爲產品競爭力不足。過去10年大陸車進步太快,台灣汽車要追上大陸市場潮流才能有生存空間。
絕不是"Mission Impossible"(但其他觀點同意)
台灣在90年代有幾年汽車一年銷量將近50萬台
那時韓國汽車尚未起飛精壯
中國汽車的自製率和完成度更不用提了
其實台灣汽車有機會契入時機發展汽車工業
但裕隆兩代從50年開始創建裕隆就藉著政府保護傘與大量融資大賺順風錢
不圖精進發展深耕關鍵零組件,研發經費比例過低,研發團隊與領導成效不佳, 品牌更只是被日本日產公司所控制
而裕隆汽車只圖坐享暴利,未能以平價國產車回饋社會與作大市場與市占率
裕隆第二代確實有發展自主品牌的願望,但是領導者剛愎自用自大天真與目光短淺,自主品牌外銷一再失利受挫,任何人都知道這是品質和布局錯誤的結果
韓國現代汽車現在是世界第四大車廠, 韓國也不過5千萬人,多過台灣不太多, 瑞典人口數更少,所以以中小國家來說,人口數並非發展汽車工業的絕對
世界汽車群雄並起,但過了20世紀,裕隆納智捷就失去發展世界級汽車工業的先機,水平也愈差距離愈遠
這兩代賺足了台灣消費者的錢,但是提到這廠牌卻讓台灣人抬不起頭來,這也是大部分此地人對他們觀感不佳的原因
你說的確實很有道理。過度的保護并不會幫助本國汽車企業成長,大陸從80年代開始保護政策,一直到2005年左右徹底開放(所謂的徹底其實也不夠徹底),這期間國產自主品牌造出來的汽車都是品質爛到不行,進口合資品牌則是貴到不行。沒辦法,商人都是逐利的,就算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也一樣.....
瑞典的成功靠的是龐大的歐盟市場,單靠它本國自己的銷量無法支撐起VOLVO和SAAB吧?韓國的汽車工業雖然起步比台灣晚,但是他們發展和推廣自主品牌的時間比台灣早,加上市場容量本來就比台灣大一倍,自然内銷和外銷日子都更好過。我個人覺得,目前台灣被大陸,韓國,日本三大汽車强國包圍著,還想要走韓國的路綫很難了。如果兩岸政治關係恢復友好,大陸政府可以給予台灣車企“本土企業待遇”的話,大陸這個多元化的汽車市場還是可以幫助台灣汽車工業成長的(當然,台灣車自身的品質首先要做好,畢竟現在的大陸市場競爭程度跟10年前很不一樣了)。
VOLVO遠在歐盟成立的50年前(SAAB是歐盟成立40年前)就創立了,在歐盟成立之後VOLVO反而每況愈下. 現代汽車在1967年成立, 比裕隆晚了14年, 裕隆就是當時台灣的自主品牌,曾經使用 YUE LOONG商標後改用YULON,但短視短利的領導無法獨立於日產之外,不久又改成NISSAN商標, 甚至十年前將裕隆(含進口)的行銷權交與日產投資的裕日汽車,裕隆汽車只負責汽車組裝與製造!
台灣的汽車工業想要成為世界品牌,當初當然是必須靠出口,而海外成功的三部曲: 平價-品質-競爭力, 一樣也沒做好.
現在裕隆集團的汽車在海外已挫敗,在中國大陸亦節節敗退,這些事件告訴我們, 切勿好高鶩遠以及關鍵技術研發扎根的重要, 且領導團隊的決心意志與智慧亦是成功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把握時機,等時機已過就不會再來了!
我還一位裕隆成立初期就是一個日本品牌的代工廠,原來它還推出過挂自己logo的車子。不過,裕隆連銷售權都交給日產,那不等於是自廢武功嗎? 台灣似乎不單止汽車業是這樣,其它行業也這樣。我們都知道台灣的電子製造行業全球第一,但這麽多年來居然沒有一個能在全球流行的電子產品品牌,好不容易起來一個HTC,現在又隕落了。真是一個怪現象。
飛羚不算是成功的產品,雖然能夠踏出那一步也是有勇氣的了。說真的,製造跟做品牌是兩回事,蘋果全球市值第一,但它可從來不是擅長製造的企業。品牌經營真的很難很難,不要說HTC了,看看NOKIA,看看MOTOROLA,還會覺得HTC掉下來奇怪嗎
回應 paulomiyao(MiyaoBrother)所寫
回應 brian1030(對岸的Brian)所寫
回應 wangoldmr(Mr. Wang)所寫
回應 brian1030(對岸的Brian)所寫
回應 wangoldmr(Mr. Wang)所寫
回應 brian1030(對岸的Brian)所寫
回應 hifeng0336(柴油車198K)所寫
當進口車商可以海削消費者, 又可搖母廠尾巴, 股價又可不墜, .... 中國政府知道怎麼找車廠喝咖啡砍維修價, 呆灣不行.
更嚴重的是 ....... 被原廠換下來的鋰電池跟鎳氫電池跑哪兒去了? 真的環保嗎? @@
大陸政府也不是一直都那麽强勢有力的,在過去大陸自主品牌還未崛起的年代,國外品牌一樣非常拽,而合資方的大陸國企爲了賺取更多的利潤也和外國合資方同流合污,所以大陸的車價是大概10年前才開始逐漸降下來的。靠的全是大陸民營私營汽車企業的努力,例如,吉利,比亞迪,長城,長安等等。
不過,台灣市場容量實在是太小,想要發展自主品牌估計是個“Mission Impossible”。要知道,長城汽車最好賣的H6城市SUV一款車型一年的銷量就40萬臺,跟整個台灣的汽車銷量差不多。所以,我覺得如果台灣的本土汽車工業想要獲得足夠大的市場來支撐其規模效應,繼續進軍大陸市場几乎是唯一的選擇。納智捷在大陸的失敗不完全是品牌力不夠的問題,是因爲產品競爭力不足。過去10年大陸車進步太快,台灣汽車要追上大陸市場潮流才能有生存空間。
絕不是"Mission Impossible"(但其他觀點同意)
台灣在90年代有幾年汽車一年銷量將近50萬台
那時韓國汽車尚未起飛精壯
中國汽車的自製率和完成度更不用提了
其實台灣汽車有機會契入時機發展汽車工業
但裕隆兩代從50年開始創建裕隆就藉著政府保護傘與大量融資大賺順風錢
不圖精進發展深耕關鍵零組件,研發經費比例過低,研發團隊與領導成效不佳, 品牌更只是被日本日產公司所控制
而裕隆汽車只圖坐享暴利,未能以平價國產車回饋社會與作大市場與市占率
裕隆第二代確實有發展自主品牌的願望,但是領導者剛愎自用自大天真與目光短淺,自主品牌外銷一再失利受挫,任何人都知道這是品質和布局錯誤的結果
韓國現代汽車現在是世界第四大車廠, 韓國也不過5千萬人,多過台灣不太多, 瑞典人口數更少,所以以中小國家來說,人口數並非發展汽車工業的絕對
世界汽車群雄並起,但過了20世紀,裕隆納智捷就失去發展世界級汽車工業的先機,水平也愈差距離愈遠
這兩代賺足了台灣消費者的錢,但是提到這廠牌卻讓台灣人抬不起頭來,這也是大部分此地人對他們觀感不佳的原因
你說的確實很有道理。過度的保護并不會幫助本國汽車企業成長,大陸從80年代開始保護政策,一直到2005年左右徹底開放(所謂的徹底其實也不夠徹底),這期間國產自主品牌造出來的汽車都是品質爛到不行,進口合資品牌則是貴到不行。沒辦法,商人都是逐利的,就算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也一樣.....
瑞典的成功靠的是龐大的歐盟市場,單靠它本國自己的銷量無法支撐起VOLVO和SAAB吧?韓國的汽車工業雖然起步比台灣晚,但是他們發展和推廣自主品牌的時間比台灣早,加上市場容量本來就比台灣大一倍,自然内銷和外銷日子都更好過。我個人覺得,目前台灣被大陸,韓國,日本三大汽車强國包圍著,還想要走韓國的路綫很難了。如果兩岸政治關係恢復友好,大陸政府可以給予台灣車企“本土企業待遇”的話,大陸這個多元化的汽車市場還是可以幫助台灣汽車工業成長的(當然,台灣車自身的品質首先要做好,畢竟現在的大陸市場競爭程度跟10年前很不一樣了)。
VOLVO遠在歐盟成立的50年前(SAAB是歐盟成立40年前)就創立了,在歐盟成立之後VOLVO反而每況愈下. 現代汽車在1967年成立, 比裕隆晚了14年, 裕隆就是當時台灣的自主品牌,曾經使用 YUE LOONG商標後改用YULON,但短視短利的領導無法獨立於日產之外,不久又改成NISSAN商標, 甚至十年前將裕隆(含進口)的行銷權交與日產投資的裕日汽車,裕隆汽車只負責汽車組裝與製造!
台灣的汽車工業想要成為世界品牌,當初當然是必須靠出口,而海外成功的三部曲: 平價-品質-競爭力, 一樣也沒做好.
現在裕隆集團的汽車在海外已挫敗,在中國大陸亦節節敗退,這些事件告訴我們, 切勿好高鶩遠以及關鍵技術研發扎根的重要, 且領導團隊的決心意志與智慧亦是成功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把握時機,等時機已過就不會再來了!
我還一位裕隆成立初期就是一個日本品牌的代工廠,原來它還推出過挂自己logo的車子。不過,裕隆連銷售權都交給日產,那不等於是自廢武功嗎? 台灣似乎不單止汽車業是這樣,其它行業也這樣。我們都知道台灣的電子製造行業全球第一,但這麽多年來居然沒有一個能在全球流行的電子產品品牌,好不容易起來一個HTC,現在又隕落了。真是一個怪現象。
飛羚不算是成功的產品,雖然能夠踏出那一步也是有勇氣的了。說真的,製造跟做品牌是兩回事,蘋果全球市值第一,但它可從來不是擅長製造的企業。品牌經營真的很難很難,不要說HTC了,看看NOKIA,看看MOTOROLA,還會覺得HTC掉下來奇怪嗎
還有SONY和Panasonic的手機曾經市占率也很高。。。 你這樣一説,讓我瞬間對目前如日中天的大陸手機品牌很擔憂。大陸手機的國際生存環境比當年的台灣品牌更惡劣,因爲海外最大的美國市場一直都對大陸手機很不友善,甚至已經禁止美國電信運營商出售大陸品牌手機。所以,華爲,小米,魅族和VIVO/OPPO可能也是說倒就倒。
共
24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