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繼針對 9 大商圈徵收路邊機車停車費用之後,未來將分 4 階段全面徵收,將從其他商圈、捷運站周邊、市區主要幹道、巷弄內依序開始施行收費,目標是推廣大眾運輸工具利用率。
臺北市目前共有信義商圈、南陽特區、內湖科技園區、臺北車站、士林夜市、西門商圈、光華商圈、木柵動物園、公館地區等 9 個地方共 10,225 個機車停車位進行計次收費,單次停車收 20 元,其旨在讓民眾到訪該地區時,由於停車成本的增加,改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來緩解停車與交通的壓力。
自 2018 年 12 月 1 日起,臺北市立體停車場與地下停車場的機車格,也都比照汽車全面收費。近日臺北市長柯文哲與交通局討論交通政策時,表示臺北市所有機車停車格將來也要全面收費。預計將分 4 階段執行。
第 1 階段是臺北市剩餘 7 大商圈,預計最快將在 2019 年 3 月開始於松山商圈推動,另外通化商圈、中山南路商圈則預計在 2019 年底實施,目標將在 2021 年以前完成。第 2 階段設定為捷運站周邊、第 3 階段為市內主要幹道、最後則是包括一般巷弄,其中第 2、3、4 階段都暫無設定時間表。收費方式將如同目前 9 大商圈相同,採計次收費,並且在同一區域中移動車位不須另計費用。
所有通勤工具中,機車仍是成本最低的移動方式
就算是在大眾交通運輸最發達的臺北市,機車仍是成本最低、同時也是平均耗時最短的交通工具,以筆者從士林到松山上班來回通勤來說,捷運單趟需要 24 元,並需要近 50 分鐘的移動時間(包含步行至捷運站與出站至公司),來回則是 48 元與近 2 小時的通勤時間。
而機車行駛距離僅約 11 公里,以每公升可跑 30 公里的油耗來算,外加機油輪胎等耗材費用,單趟僅需約 18 元,來回則是 36 元,而單程耗時則僅需 30 分鐘不到,無論是時間還是花費,都比起捷運還要更低,多數通勤者自然會選擇使用摩托車。
臺北市多年來執行許多政策,讓市民漸漸的開始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包括縮減機車停車格等措施,再加上捷運與公車路網的統合,某些地區通勤確實使用大眾運輸工具會比騎乘機車更方便。無論如何,讓大眾運輸工具使用效率越高、降低私人載具使用,都是有效減輕交通壅塞問題最有效的辦法。而增加摩托車通勤成本,也同樣是朝向這方面發展。
然而就一般市民角度來說,雖然目前捷運、公車有推出單月 1,280 元的月票,但並不是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划算的,若是能再降低月票費用,相信會有更多人願意使用大眾運輸工具。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