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機車大廠 Yamaha,在 2016 年 10 月份針對其 155cc 水冷引擎,推出了取向更加運動化的 Force。U-CAR 試車組藉著台灣山葉提供的場地,於大魯閣賽車場中,以最極限的方式,來完整的體驗這輛運動車款。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896.jpg)
Yamaha 在 2013 年時,推出了一款跑旅車款 SMAX 155,其搭載 Yamaha 重新設計、久違的水冷引擎,搭配全新的懸吊形式,以旅行車風格主打 30 歲左右的市場。時隔 3 年後,Yamaha 再度利用這個車架與引擎,重新設計出更運動的 Force 155,主打 20 歲左右的年輕市場。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880.jpg)
融入 BW'S R 運動造型,Yamaha 新世代運動外觀
Force 155 在外觀上,還是有相當濃厚的 SMAX 感受,畢竟在車體構造的基礎上,很難有太大的變化,不過外觀許多零件上,更是融入了 Yamaha 另一輛性格運動車款:BW'S R 的造型,包括大燈、尾燈造型,都有著 BW'S R 的影子,這也代表著 Yamaha 對於新世代運動風格車款的造型風格定型。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905.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904.jpg)
車身造型另外還有一個相當突出的特色,那就是車尾的部分。重製副車架後,整個車尾略為縮短,搭配突出的後擋泥板,讓 Force 155 從視覺上看起來,有種後輪凸出車體的感覺,如同這幾年的跑車造型,完整的凸顯出 Force 155 在造型上的運動感。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906.jpg)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975.jpg)
另外在造型上與 BW'S R 相近的,就是龍頭把手的部分。捨棄了 SMAX 短風鏡的造型,讓 Force 155 的把手完全裸露出來,這樣裸把的造型,也是近年來運動車款的另一種特徵。
儀表的部分,由於少了風鏡的構造,Force 155 將儀表置於龍頭上,以全液晶錶的方式來呈現,大面積的時速表、以及格狀式的轉速表,也都有著濃厚的運動風格。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884.jpg)
電瓶前移,一切都是為了運動性
車廂打開後,是一平整而寬廣的空間設計,28.9 公升的容量足敷一般日常使用。不過偏淺的空間設計,無法在車廂內放置一般帽體大小的全罩式安全帽,這部分是略顯可惜的。但是這個車廂的另一大亮點,是電瓶位置。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885.jpg)
在原有 SMAX 上,電瓶是位於車廂後方,而 Force 155 修改了副車架後,電瓶也跟著前移至車廂前方,這樣的好處是更能夠集中重心,對於操控上可以有著不小的提升。
窄坐墊帶來友善的座高
在停車輕鬆度的方面,Force 155 座高 805mm,以筆者 170 公分的身高來說,雙腳微墊即能踏到地板上。在速克達中,805mm 的座高不算太低,但是 Force 155 座墊造型經過設計,讓雙腳不用太外開,即可輕鬆放到地板上,搭配輕量化的設計,讓 Force 停等時不會太過於辛苦。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886.jpg)
充沛的中低速動力
Force 155 所搭載的,是 155cc 單缸水冷引擎,雖然原廠並未公布數據,但依筆者過去曾騎過 SMAX 的經驗,這顆引擎在中高速域的部分有著相當不錯的表現。不過 SMAX 所強調的,是以中高速巡航為主,而 Force 155 更強調運動性,因此 Yamaha 針對 Force 155,調教出一個相當重視中低速的動力曲線。
因此在大魯閣賽車場這個擁有許多低速彎道、以及長直線的嚴酷環境中,Force 155 在這樣的場地中,基本上沒有適應的問題,從減速彎出彎灌下油門,可以很快速的把車速提起,到直線底煞車前,能夠做到時速近百公里,以 150 級距水冷引擎的表現來說,這樣的動力是絕對合格的。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907.jpg)
假如對應到一般道路上,市區所要求的,也是像這樣的動力輸出,能夠快速地脫離車陣、超車,在市區騎乘想必也是得心應手;場景轉換到山區道路,臺灣的山路特性,多半也是以中低速為主,這樣的動力輸出正好也能切合山路動力的要求。
靈活的操控,連續彎道輕鬆攻略
Force 155 是以休旅型式的 SMAX 為主,13 吋框的高重心配置,在原有 SMAX 上,攻略高速彎道可說是非常的輕鬆寫意。而 Force 155 在這樣的基礎下,卻又帶來了風格不同的操駕感受。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892.jpg)
雖然仍然是以高重心配置為主,但 Force 155 減少了些微重量,其車重僅不到 140 公斤,再加上縮短了副車架、以及電瓶前移後,集中的前後重心讓 Force 155 在連續彎道的部分,攻略起來更加輕鬆。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891.jpg)
這輛運動車款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自然是後懸吊配置。不同於主流運動速克達採用雙槍垂直式避震,Force 155 後避震採用水平方向的單避震。如同近代跑車的後懸吊設計風格,在轉向時,後懸吊提供了更好的彎中支撐性,搭配 Yamaha 一貫完美設計的前後配重,在轉彎時,比起他牌的車款來說,更能擁有操作的信心,也可以用更快的速度來攻略彎道。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890.jpg)
不過 Force 155 還是有一個小小的缺點,那就是傾角的限制。雖然 13 吋框理論上來說可以帶來相當大的傾角,但是在較高速的彎道中,避震壓縮後會讓中柱過於突出其 V-Shape 的傾角框架,大大的限制了 Force 155 的傾角。尤其是在賽道這樣嚴酷的測試環境中,更是讓 Force 的轉彎受到了限制,無論是左彎還是右彎,都相當容易磨到中柱。當然,如果真的要進入賽道的話,以目前各賽車場規定來說,都必須要拆除中柱,那麼 Force 155 將會擁有極大的傾角,可以用更快的速度來攻略賽道。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903.jpg)
若是回歸到一般道路,這樣的問題就不會那麼明顯了,不像賽道需要用相當極限的方式來騎乘,一般道路無論是煞車還是油門、或是彎中速度,都會有所保留,那麼這樣的傾角,其實在一般道路絕對是綽綽有餘。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893.jpg)
整體而言,Force 155 無論是造型還是其騎乘特性來說,都相當切合其運動取向的風格,以目前市場取向來說,對於講究騎乘樂趣的 20 歲以上年輕人來說,自然會是一輛相當不錯的選擇。
人身部品小教室:賽道必要的裝備— 連身皮衣
在賽道騎乘時,除了全罩式安全帽、皮手套、車靴以外,事實上連身皮衣更是重中之重。有別於道路使用的護具衣、護具褲,連身皮衣可以在賽道這樣的極限環境中,提供更完善的保護。除了內置的護膝、護肘、護肩、護背以外,合身的設計,能夠有效的固定騎士的姿勢,也有節省力氣支撐身體的功能。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894.jpg)
在安全帽上,除了現在主流的複合材質安全帽,越來越多賽車手,開始採用碳纖維安全帽,平均重量能夠縮減到 1,200g 以下,其輕量化除了能夠為賽車帶來更好的馬力重量比以外,也能夠降低騎士的負擔,其堅硬的構造也能在摔車時,有效的保護騎士的頭部。
![](http://image.cache.u-car.com.tw/articleimage_666895.jpg)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