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maha Force 155 自 2016 年 10 月 4 日在臺灣上市,以銳利線條打造的運動風格造型,搭配上運動化的調校,不僅成為許多年輕族群的喜愛的車款之一,市場上也有著相當豐富的改裝件。歷經 5 年之後,Force 迎來大改款 Force 2.0,在台灣山葉機車主打「Master of Street Scooter」的開發概念下,從跑旅風帶來更近似街車風格。

進入第 2 代的 Yamaha Force 2.0,台灣山葉機車於 2021 年 10 月 13 日正式發表,在車架與 Cygnus Gryphus、BW'S 共用的情況下,使得車輛有著部份與 Force 不同的設定。

依照原廠表示,Force 2.0 有著「車身尺碼、車身輕量化、車把手的寬度與轉向角度改良、坐墊形式與高度調整、ABS 與 TCS 循跡控制系統的配備、VVA Blue Core 七期引擎」的改變,而在實際試駕,且同場與舊款 Force 比較之下,發覺新款雖然維持著一定的運動基因,但騎乘體驗反倒多了份沉穩感。

Force 2.0 (右)有著許多與 Force (左)不同的設定,在實際試駕,且同場與舊款 Force 比較之下,發覺新款雖然維持著一定的運動基因,但騎乘體驗反倒多了份沉穩感。

與 Cygnus Gryphus、BW'S 共用車架,車身更寬賦予肌肉感

針對第 2 代的 Force 2.0,其採用了與自家最新的 Cygnus Gryphus、BW'S 相同車架,雖然車長、軸距比起 1 代來的緊湊,但在車寬與車高都更為增加,油箱容量則從舊款的 7.4 公升減少為 6.1 公升,行李廂空間則是 23.2 公升,可放入一頂全罩式 XL 安全帽。由於車身尺碼整體來說略微縮小,也使得裝備重量從 141 公斤減輕至 130 公斤。

Yamaha Force / Force 2.0 尺碼比較
車型 Force Force 2.0
車長(mm) 1,990 1,895
車寬(mm) 715 760
車高(mm) 1,115 1,120
軸距(mm) 1,405 1,340
座高(mm) 805 815
(選配低座高坐墊為 795)
裝備重量(kg) 141 130
前、後輪規格 前:120/70-13 53P
後:130/70-13 57P
前:120/70-13 M/C 53P
後:130/70-13 M/C 57P
油箱容量(L) 7.4L 6.1L
前煞車系統 267mm 碟盤+單向雙活塞卡鉗 267mm 碟盤+單向雙活塞卡鉗
後煞車系統 245mm 碟盤+單向單活塞卡鉗 230mm 碟盤+單向單活塞卡鉗
第 2 代的 Force 2.0,其採用了與自家最新的 Cygnus Gryphus、BW'S 相同車架,雖然車長、軸距比起 1 代來的緊湊,但在車寬與車高都更為增加。

以車身外型來看,頭燈造型從舊款的左右相連改為獨立兩顆燈組,同時一體式的 V 型前飾板搭配倒三角定位燈,變換成配合頭燈的左右雙臂式,中央隱藏的 Y 字形樣式飾板,安裝的定位燈調整為方形;另外 Force 2.0 在前擋風片的面積也更加大。

頭燈造型採用獨立兩顆燈組,同時車前飾板設計為配合頭燈的左右雙臂式,中央隱藏的 Y 字形樣式飾板,安裝的定位燈調整為方形;另外 Force 2.0 在前擋風片的面積也更加大。

往車身觀之,Force 2.0 有車側的導風口造型,其簍空設計為兼具整體感與空氣導流機能;而整體車身加寬,除了車架的改變,從車頭向後延伸的車殼顯得較具有肌肉感,或可稱之為「結實」,但同場觀看與 Force 的不同,倒會覺得少了些許流線線條,雖然不至於老沉,然而車輛的視覺感受也變得較顯穩重。

Force 2.0 整體車身加寬,除了車架的改變,從車頭向後延伸的車殼顯得較具有肌肉感,或可稱之為「結實」,但同場觀看與 Force 的不同,倒會覺得少了些許流線線條。

再看到車尾設計,除了尾燈改以細長的 LED 燈條外,車牌位置也更上移,擋泥板設計也做了調整,而即便 Force 2.0 的車高是比起 Force 更增加,因此在騎乘坐姿時,可以感受到座高的增加(標準配備的座墊),不過 Force 2.0 的車尾連帶座墊的後座高度,反而是比起 Force 來的低,對於後座乘客若是女性上下車,會顯得較為友善,更利於雙載。

即便 Force 2.0 的車高是比起 Force 更增加,因此在騎乘坐姿時,可以感受到座高的增加(標準配備的座墊),不過 Force 2.0 的車尾連帶座墊的後座高度,反而是比起 Force 來的低,對於後座乘客若是女性上下車,會顯得較為友善,更利於雙載。

Force 與 Force 2.0 細節差異比較

接著再實際比較新舊款的細節變化,從儀表板的設計上,Force 為置放於龍頭上,Force 2.0 則改為潛望式 5.1 吋 LCD 儀表,據詢問 Yamaha 後,表示此調整主要是為了顧及整體的車身造型改變。

而實際比較閱讀性效果,改為潛望式儀表會讓習慣儀表設計在龍頭的騎士,需要重新適應變得更遠的儀表板,且 Force 2.0 的轉速表調整為在上方的橫條伸縮,倘若天候狀況不佳時,較不利於快速判讀。另外觀察 Force 2.0 的燈號,有發現「通話、訊息、電量及 APP」等圖示,台灣山葉則簡單回應表示,車輛保留未來的升級空間,敬請消費者期待。

從儀表板的設計上,Force 為置放於龍頭上,Force 2.0 則改為潛望式 5.1 吋 LCD 儀表,據詢問 Yamaha 後,表示此調整主要是為了顧及整體的車身造型改變。

再來看到前方置物空間,Force 2.0 的空間明顯較 Force 縮小,不過一方面台灣山葉也提供前方多功能支架的選配,讓車輛有更多元的利用。此外,Force 2.0 提供有 USB 5V/2A 充電孔,提供給手機可接線充電,而依照 Force 2.0 的前置物空間設計來看,推測主要也是考量過智慧型手機的置放,能避免充電時若將手機放在該處,卻發生彈飛出去的風險。

前方置物空間,Force 2.0 的空間明顯較 Force 縮小,不過一方面台灣山葉也提供前方多功能支架的選配,讓車輛有更多元的利用。

在車輛的懸吊、煞車配置上,Force 2.0 做出了不小的改變。從前輪來看,雖然胎圈組與前叉的規格上沒有什麼改變,不過碟盤從左側改放在右側,而此調整主要只是因為共用車架的情況下,所以碟盤的位置也有所更動。

在後輪部份,胎圈組規格一樣沒變,但是碟盤縮小為 230mm,不過加入了 ABS 與 TCS 等配備之後,提供緊急狀況下更安全的保護;後懸吊由 Force 的中置水平單避震,更換為 4 段預載可調直立雙避震。

在車輛的懸吊、煞車配置上,Force 2.0 做出了不小的改變。

前面已經介紹到頭尾燈造型的改變,且除了尾燈採用 LED 之外,其他燈組的燈泡規格全數維持與舊款相同,當然也引來不少消費者的議論。然而,台灣山葉表示,其內部觀察市場上的改裝品項豐富,尤其許多購買 Force 的族群往往也會選擇自己喜愛的部品來換裝,因此 Force 2.0 燈組才幾乎保留與 Force 一樣的設定,讓車主在個性化與玩樂性更有發揮空間。

台灣山葉表示,其內部觀察市場上的改裝品項豐富,尤其許多購買 Force 的族群往往也會選擇自己喜愛的部品來換裝,因此 Force 2.0 燈組才幾乎保留與 Force 一樣的設定,讓車主在個性化與玩樂性更有發揮空間。
廣  告

動態騎乘體驗:線性的加速曲線,運動化街車卻多了一分旅行車感受

Yamaha Force 2.0 為了對應 7 期環保法規,採用新的 Blue Core 引擎,並加入可變汽門揚程 VVA ,雖然與 Force 同為 155c.c.排氣量的水冷四行程單汽缸 4V 引擎,但峰值輸出也有所不同。Force 具備 14.99 匹馬力與 1.43 公斤米扭力,Force 2.0 則下修至 14.72 匹馬力與 1.41 公斤米,且最大馬力與扭力的輸出點也晚了 500 轉。平均油耗方面,新款進步為每公升 44.9 公里的表現。

Yamaha Force / Force 2.0 規格比較
車型 Force Force 2.0
排氣量 155 c.c. 155 c.c.
動力型式 水冷四行程單汽缸 4V (6 期) 水冷四行程單汽缸 4V+可變汽門揚程 VVA (7 期)
最大馬力 14.99 ps @ 7,500 轉 14.72 ps @ 8,000 轉
最大扭力 1.43 kg-m @ 6,000 轉 1.41 kg-m @ 6,500 轉
煞車 前後碟煞 前後碟煞+ABS+TCS
前懸吊系統 潛望正立式前叉 潛望正立式前叉
後懸吊系統 中置水平單避震 4 段預載可調直立雙避震
燈組 頭燈:55W 鹵素燈泡
尾燈:5W 鹵素燈泡
頭燈:55W 鹵素燈泡
尾燈:LED
前後方向燈:10W 鹵素燈泡 前後方向燈:10W 鹵素燈泡
定位燈:5W 鹵素燈泡 定位燈:5W 鹵素燈泡
平均油耗 36.8km/L 44.9km/L

先談車輛的加速表現,在騎乘時會發覺 Force 擁有較充沛的低速扭力,因此在起步衝勁上比起 Force 2.0 來的明顯,而 Force 2.0 則是調校成比較線性的加速曲線,這也使得起步時會有一種新引擎比較沒力的「錯覺」。

之所以說是「錯覺」,原因就在於當 Force 2.0 在前、Force 在後,同時全油門起步時,500 轉的峰值輸出點差異並不大,所以縱使 Force 低速瞬間衝勁強、馬力與扭力輸出也略高,但表速 0~90 公里的過程中,沒有出現距離上的拉近。

當 Force 2.0 在前、Force 在後,同時全油門起步時,500 轉的峰值輸出點差異並不大,所以縱使 Force 低速瞬間衝勁強、馬力與扭力輸出也略高,但表速 0~90 公里的過程中,沒有出現距離上的拉近。

至於在車輛操控性部分,礙於測試當天下雨,為了安全起見,因此並未以較為激烈的方式來測試。在山道騎乘時,Force 2.0 的前後配重雖然維持與 Force 相同的 4:6,不過車輛重心較高,且懸吊更換為雙槍直立式,阻尼比起 Force 軟一點,兼顧新車主打都會用車的舒適感,所幸拜著輕量化與短軸距的配置,彎道上車尾的回饋直接,即便下雨天,也不會有車尾跟不上或無法掌握的感受;至於 Force 雖然軸距較長,但車頭的靈活性略勝 Force 2.0。

整體來說,Force 2.0 相較於 Force,操控感有所不同,但究竟算是進步或是退步,勢必會因每個人的喜好差異而有不同認定。

而在車輛面對不平路面的彈跳處理,Force 2.0 由於是以 175 公分、75 公斤的男性騎士為基礎打造,所以預設的後避震器對於一般男性會覺得舒適感、穩定性都有升級,但若是以體重較輕的騎士,可能會覺得 Force 2.0 的彈跳感比 Force 來得明顯,建議需要調整後避震器,才能在崎嶇路面上有著較為舒適的乘坐體驗。

Force 2.0 的前後配重雖然維持與 Force 相同的 4:6,不過車輛重心較高,且懸吊更換為雙槍直立式,阻尼比起 Force 軟一點,兼顧新車主打都會用車的舒適感,所幸拜著輕量化與短軸距的配置,彎道上車尾的回饋直接,不會有車尾跟不上或無法掌握的感受。

動靜皆宜的沉穩感,享受都會馳騁的輕鬆愉悅

總結來說,Force 2.0 主打 20 多歲~30 多歲的客層,在維持運動化風格之下,以「Master of Street Scooter」做為開發概念,融入更多都會騎乘需求。也因為這樣的設定下,即便車輛有著輕量化、更緊湊以及手把角度的調整,但卻也多了一種旅行車的韻味,不論是引擎聲浪、外觀線條、加速感受乃至於騎乘坐姿,彷彿告訴騎士:「Force 2.0 動靜皆宜」,除了平時一個人的熱血跑山,不妨也可以多載一位伴侶,一起享受都會馳騁的輕鬆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