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不之馬三或馬六在車身配重是如何?比較少看到!😀 | |||
![]() | ![]() |
兩車都是前驅,前後配種大概不是重點吧...😞
畢竟前驅車通常都是最重量都在前面
配重非是車輛過彎的關鍵,軸距與懸吊跟輪胎也是關鍵點
我承認我很酸是不對,但是有些事實不酸是無法解決事情跟找出真相
如今我已五星但依然還是很酸
於
2014/12/07 16:38:52
發文
![]() |
| ![]() | ||||||||||
感謝🙂 你要把樓主幹掉嗎?😆 | ||||||||||||
![]() | ![]() |
😭
於
2014/12/07 16:45:43
發文
給樓主一個讚,同時給TAIWAN MAZDA一個讚!😊輕量化的確是令人讚賞!😀期待MX5的到來!
![]() |
| ![]() | ||||||||||
確實,日本車很少搭載德國變速箱,因為"不需要",德國與日本變速箱技術各有所長,款式眾多,級距也不盡相同,在此不深入討論,只不過,檔位越多,好處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相關對應的軟硬體也會相對變得複雜(特別是電腦系統),還有,如此複雜的變速箱經過長久使用的妥善率如何?簡單來說,操了5年10年幾十萬公里之後會不會壞?壞了要花多少錢去修理?... 想必都是問號~ | ||||||||||||
![]() | ![]() |
放心😆我本身就是個白老鼠了😆
液壓式CVT的國產車早在2000年就在台灣上市了😆
我的CVT已經被我把玩了30幾萬公里還好好的😆
請問一下 1800 mpa 是指抗拉強度還是屈服强度?
有沒有詳細的資料說明呢?
因為曾經在大陸的網站看到這樣的分析。
http://auto.sohu.com/20120917/n353077242.shtml
有沒有詳細的資料說明呢?
因為曾經在大陸的網站看到這樣的分析。
http://auto.sohu.com/20120917/n353077242.shtml
於
2014/12/10 19:57:29
發文
於
2014/12/10 19:57:29
發文IP 251.194.*.*
[quote=buickgnx (5星級的酸民)][quote=kolofucar (Seven Lo)][quote=a934558 (K23A1)]9速以上的車都是搭載德國ZF產的變速箱
日本車很少搭德國的變速箱,幾乎沒有,除非是售價較高的高級車
[/quote]
確實,日本車很少搭載德國變速箱,因為"不需要",德國與日本變速箱技術各有所長,款式眾多,級距也不盡相同,在此不深入討論,只不過,檔位越多,好處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相關對應的軟硬體也會相對變得複雜(特別是電腦系統),還有,如此複雜的變速箱經過長久使用的妥善率如何?簡單來說,操了5年10年幾十萬公里之後會不會壞?壞了要花多少錢去修理?... 想必都是問號~[/quote]
現在最主要是多數歐洲車廠仍偏向DCT為主,日本多數車廠都是在發展CVT為主
而美國車廠則是偏向多檔AT
DCT與CVT是日益的新變速箱,可是妥善普遍性依然不高
創造能承受的高扭力的DCT成本依然極高,CVT則是鋼帶設計仍無法克服能承受高扭力的問題
因此讓AT仍有生存發展空間,AT相較DCT與CVT其實是平衡點
AT維修當然是貴也不太好修,可是不比DCT還更難修費用又更高
畢竟AT早於CVT與DCT幾乎半世紀,穩定性自然不在話下
[/quote]
+1[微笑]
於
2014/12/10 19:58:07
發文IP 251.194.*.*
[quote=buickgnx (5星級的酸民)][quote=kolofucar (Seven Lo)][quote=a934558 (K23A1)]9速以上的車都是搭載德國ZF產的變速箱
日本車很少搭德國的變速箱,幾乎沒有,除非是售價較高的高級車
[/quote]
確實,日本車很少搭載德國變速箱,因為"不需要",德國與日本變速箱技術各有所長,款式眾多,級距也不盡相同,在此不深入討論,只不過,檔位越多,好處是毋庸置疑的,可是相關對應的軟硬體也會相對變得複雜(特別是電腦系統),還有,如此複雜的變速箱經過長久使用的妥善率如何?簡單來說,操了5年10年幾十萬公里之後會不會壞?壞了要花多少錢去修理?... 想必都是問號~[/quote]
現在最主要是多數歐洲車廠仍偏向DCT為主,日本多數車廠都是在發展CVT為主
而美國車廠則是偏向多檔AT
DCT與CVT是日益的新變速箱,可是妥善普遍性依然不高
創造能承受的高扭力的DCT成本依然極高,CVT則是鋼帶設計仍無法克服能承受高扭力的問題
因此讓AT仍有生存發展空間,AT相較DCT與CVT其實是平衡點
AT維修當然是貴也不太好修,可是不比DCT還更難修費用又更高
[color="#FF0000"]畢竟AT早於CVT與DCT幾乎半世紀,穩定性自然不在話下[/color]
[/quote]
+1[微笑]
![]() |
| ![]() | ||||||||||||||||||||
現在最主要是多數歐洲車廠仍偏向DCT為主,日本多數車廠都是在發展CVT為主 而美國車廠則是偏向多檔AT DCT與CVT是日益的新變速箱,可是妥善普遍性依然不高 創造能承受的高扭力的DCT成本依然極高,CVT則是鋼帶設計仍無法克服能承受高扭力的問題 因此讓AT仍有生存發展空間,AT相較DCT與CVT其實是平衡點 AT維修當然是貴也不太好修,可是不比DCT還更難修費用又更高 畢竟AT早於CVT與DCT幾乎半世紀,穩定性自然不在話下 | ||||||||||||||||||||||
![]() | ![]() |
+1🙂
![]() |
| ![]() | |
給樓主一個讚,同時給TAIWAN MAZDA一個讚!😊輕量化的確是令人讚賞!😀期待MX5的到來! | |||
![]() | ![]() |
沒錯!沒錯!新MX5確實很值得期待,更輕、更小…但沒有大馬力助陣,該是很棒的敞篷小跑車。
這幾年試了許多車,發現動力越搞越大,車子卻越來越重,明明過不去的彎,結果卻安然無恙,原來是電子系統在幫忙,車子快,不是人的技術好,而是造車科技厲害。當馬力胃口越養越大,動不動就是四、五百匹起跳…搞到最後,高性能汽車往往變成極度仰賴電子系統的”電動花車”,車子很快沒錯,但是人與車之間的互動反而減少,當汽車的各項條件變好,反而回不了頭,無法製造一部簡簡單單的跑車。曾經聽一位美食家說過,「時常在五星級飯店吃五星級主廚做的五星級大菜,吃到最後,反而沒有感覺了,這些菜的高湯底都是用老母雞燉金華火腿,很奢侈,很費工,但是回到家裡,反而想吃一碗媽媽煮的陽春麵,簡單的食物,才是真正的好吃。」
面對大馬力的洪流,MAZDA竟然回歸第一代MX5的輕量化精神,確實有資格說”我叫小賀”。
於
2014/12/18 09:27:26
發文
於
2014/12/18 09:27:26
發文IP 187.125.*.*
在電視上看到馬三廣告,請問是否搭載skyactiv? 是否為國產? 還讓人滿期待的
[大笑]
於
2014/12/18 09:32:43
發文IP 187.125.*.*
在電視上看到馬三廣告,預告本月底發表,
請問是否搭載skyactiv? 是否為國產? 還讓人滿期待的
[大笑]
請問是否搭載skyactiv? 是否為國產? 還讓人滿期待的
😀
![]() |
| ![]() | |
在電視上看到馬三廣告,預告本月底發表, 請問是否搭載skyactiv? 是否為國產? 還讓人滿期待的 😀 | |||
![]() | ![]() |
這次的MAZDA 3非國產,廣告文宣都打上「日本直輸入」,搭載SKYACTIV無誤。
於
2014/12/20 03:52:27
發文
於
2014/12/20 03:52:27
發文IP 189.66.*.*
[quote=buickgnx (5星級的酸民)][quote=eric.huang.1968 (Super)]不之馬三或馬六在車身配重是如何?比較少看到![大笑][/quote]
兩車都是前驅,前後配種大概不是重點吧...[很悶]
畢竟前驅車通常都是最重量都在前面
配重非是車輛過彎的關鍵,軸距與懸吊跟輪胎也是關鍵點[/quote]
樓上說的沒錯,前後配重很重要,但不是一切。一般來說,四門FF的前後配重大約60%:40%,沒屁股的FF掀背車則70%:30%~ 65%:35%之間,FF的引擎.變速箱.傳動軸通通擠在前軸,頭重尾輕是必然的結果(差別只在於頭很重or頭沒那麼重,屁股很輕or屁股沒那麼輕…),光論前後配重量,FF實在很難到FR、MR的水準,例如,BMW就是以50%:50%配重聞名於世。
在此提供一個想法,物理有教過,抓地力與摩擦係數、下壓力息息相關。也就是說,車頭重,並不是毫無好處,在馬力不大、車子不大的情況下,前驅車其實是有優勢的。最終,操控還是要仰賴設定,只要有好的團隊,這裡調一下,那裡弄一點,用心把車子調好,調到消費者的心坎裡,這就是好車。再說,當車子很棒,一切數據也只是數據,我們往往太相信「數據會說話」,這道理,不能完全套用,否則,選舉只要看民調,就可以知道結果了,這樣對嗎?
於
2014/12/29 01:04:14
發文IP 189.66.*.*
[quote=buickgnx (5星級的酸民)][quote=eric.huang.1968 (Super)]不之馬三或馬六在車身配重是如何?比較少看到![大笑][/quote]
兩車都是前驅,前後配種大概不是重點吧...[很悶]
畢竟前驅車通常都是最重量都在前面
配重非是車輛過彎的關鍵,軸距與懸吊跟輪胎也是關鍵點[/quote]
樓上說的沒錯,前後配重很重要,但不是一切。一般來說,四門FF的前後配重大約60%:40%,沒屁股的FF掀背車則70%:30%~ 65%:35%之間,FF的引擎.變速箱.傳動軸通通擠在前軸,頭重尾輕是必然的結果(差別只在於頭很重or頭沒那麼重,屁股很輕or屁股沒那麼輕…),光論前後配重量,FF實在很難到FR、MR的水準,例如,BMW就是以50%:50%配重聞名於世。
在此提供一個想法,物理有教過,抓地力與摩擦係數、下壓力息息相關。也就是說,車頭重,並不是毫無缺點,在馬力不大、車子不大的情況下,前驅車其實是有優勢的。最終,操控還是要仰賴設定,只要有好的團隊,這裡調一下,那裡弄一點,用心把車子調好,調到消費者的心坎裡,這就是好車。再說,當車子很棒,一切數據也只是數據,我們往往太相信「數據會說話」,這道理,不能完全套用,否則,選舉只要看民調,就可以知道結果了,這樣對嗎?
![]() |
| ![]() | ||||||||||
兩車都是前驅,前後配種大概不是重點吧...😞 畢竟前驅車通常都是最重量都在前面 配重非是車輛過彎的關鍵,軸距與懸吊跟輪胎也是關鍵點 | ||||||||||||
![]() | ![]() |
樓上說的沒錯,前後配重很重要,但不是一切。一般來說,四門FF的前後配重大約60%:40%,沒屁股的FF掀背車則70%:30%~ 65%:35%之間,FF的引擎.變速箱.傳動軸通通擠在前軸,頭重尾輕是必然的結果(差別只在於頭很重or頭沒那麼重,屁股很輕or屁股沒那麼輕…),光論前後配重量,FF實在很難到FR、MR的水準,例如,BMW就是以50%:50%配重聞名於世。
在此提供一個想法,物理有教過,抓地力與摩擦係數、下壓力息息相關。也就是說,車頭重,並不是毫無缺點,在馬力不大、車子不大的情況下,前驅車其實是有優勢的。最終,操控還是要仰賴設定,只要有好的團隊,這裡調一下,那裡弄一點,用心把車子調好,調到消費者的心坎裡,這就是好車。再說,當車子很棒,一切數據也只是數據,我們往往太相信「數據會說話」,這道理,不能完全套用,否則,選舉只要看民調,就可以知道結果了,這樣對嗎?
於
2014/12/24 12:20:48
發文
於
2014/12/24 12:20:48
發文IP 250.117.*.*
[quote=justin77t (justin)]請問一下 1800 mpa 是指抗拉強度還是屈服强度?
有沒有詳細的資料說明呢?
因為曾經在大陸的網站看到這樣的分析。
[url="http://auto.sohu.com/20120917/n353077242.shtml"]http://auto.sohu.com/20120917/n353077242.shtml[/url][/quote]
這篇文章連強度定義都搞不清楚,無參考價值。
於
2014/12/24 13:02:47
發文IP 250.117.*.*
[quote=justin77t (justin)]請問一下 1800 mpa 是指抗拉強度還是屈服强度?
有沒有詳細的資料說明呢?
因為曾經在大陸的網站看到這樣的分析。
[url="http://auto.sohu.com/20120917/n353077242.shtml"]http://auto.sohu.com/20120917/n353077242.shtml[/url][/quote]
這篇文章連強度定義都搞不清楚,無參考價值。
降伏強度是材料會產生"永久"變形的強度,在這個應力值以下,材料也是會變形,只不過應力移除後,就會恢復。
文章中,照片的說明文字實在是看了搖頭。
屈服强度是阿六用語,台灣的教材是用降伏強度。一般來講,機械工程中的確是用降伏強度來當極限強度。
![]() |
| ![]() | |
請問一下 1800 mpa 是指抗拉強度還是屈服强度? 有沒有詳細的資料說明呢? 因為曾經在大陸的網站看到這樣的分析。 http://auto.sohu.com/20120917/n353077242.shtml | |||
![]() | ![]() |
這篇文章連強度定義都搞不清楚,無參考價值。
降伏強度是材料會產生"永久"變形的強度,在這個應力值以下,材料也是會變形,只不過應力移除後,就會恢復。
文章中,照片的說明文字實在是看了搖頭。
屈服强度是阿六用語,台灣的教材是用降伏強度。一般來講,機械工程中的確是用降伏強度來當極限強度。
綠螘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烤隻乾魷魚 淺酌好良伴
![]() |
| ![]() | ||||||||||||||||||||
放心😆我本身就是個白老鼠了😆 液壓式CVT的國產車早在2000年就在台灣上市了😆 我的CVT已經被我把玩了30幾萬公里還好好的😆 | ||||||||||||||||||||||
![]() | ![]() |
老話一句 管它黑貓白貓 會抓老鼠就是好貓!!!
共
5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