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關於多段加氫裂解的基礎油
CONOCO之HYDROCLEAN<br>PETRO-CANADA加拿大楓葉之UCBO<br>SHELL之XHVI<br>Q8F1<br>請問以上都是類似加氫脫氧的基礎油製造方式嗎<br>成品的品質能夠接近PAO跟酯類合成油嘛?
畢竟石油是混合霧, 在分餾過程, 你能獲得的是一匹「沸點相近」的物質, 而非結構一樣的的東西; 但合成卻可以以控制起始劑, 反應溫度, 添加催化劑或中斷反應等方式, 得到品質「較」均一的生成物。
基本上所謂全合成基礎油, 是根據需要下去設計我們所要的油基; 加氫則是以礦油下去改質, 哪一個比較好? 如果從價格方面來說, 當然是加氫的佔優勢.....
基本上所謂全合成基礎油, 是根據需要下去設計我們所要的油基; 加氫則是以礦油下去改質, 哪一個比較好? 如果從價格方面來說, 當然是加氫的佔優勢.....
■.Dupont=杜邦=全球最大的化學公司
新竹科學園區有一家「杜邦光罩」,生產半導體積體電路微影(Lithography)用的光罩。
■.畢竟石油是混合霧, 在分餾過程, 你能獲得的是一匹「沸點相近」的物質
→所以汽油的成份並非百分之百的「辛烷(Octane,C8H18)」
■.基本上所謂全合成基礎油, 是根據需要下去設計我們所要的油基; 加氫則是以礦油下去改質
→全合成機油,可以只使用少許的「礦物基礎油」,或是完全不使用「礦物基礎油」,而是百分之百用人工的方法去合成。
新竹科學園區有一家「杜邦光罩」,生產半導體積體電路微影(Lithography)用的光罩。
■.畢竟石油是混合霧, 在分餾過程, 你能獲得的是一匹「沸點相近」的物質
→所以汽油的成份並非百分之百的「辛烷(Octane,C8H18)」
■.基本上所謂全合成基礎油, 是根據需要下去設計我們所要的油基; 加氫則是以礦油下去改質
→全合成機油,可以只使用少許的「礦物基礎油」,或是完全不使用「礦物基礎油」,而是百分之百用人工的方法去合成。
大概瞭解...
一個是由上往下考慮,一個是由下往上調質
再請教一下,關於耐用度跟VI的問題
不失去低溫流動性又要求耐用
是否有品牌可以推薦的
或者說你們有自家代表的品牌呢
3Q
一個是由上往下考慮,一個是由下往上調質
再請教一下,關於耐用度跟VI的問題
不失去低溫流動性又要求耐用
是否有品牌可以推薦的
或者說你們有自家代表的品牌呢
3Q
■.一個是「由上往下」考慮,一個是「由下往上」調質
--------------------------------------------------------------------------
由上往下:Top-Down
由下往上:Bottom-Up
想不到「奈米科技」的用辭也適用於「機油製程」
加州理工學院「費曼」----------------「Top-Down」奈米科技
麻省理工學院「德雷克斯勒」------「Bottom-Up」奈米科技
■.不失去低溫流動性又「要求耐用」
--------------------------------------------
每一家機油製造商都會宣稱自己的產品最耐用,要知道機油耐不耐用,只要將使用一定里程之機油,利用「鐵碳儀」檢測一下,就可以知道機油耐不耐用。
--------------------------------------------------------------------------
由上往下:Top-Down
由下往上:Bottom-Up
想不到「奈米科技」的用辭也適用於「機油製程」
加州理工學院「費曼」----------------「Top-Down」奈米科技
麻省理工學院「德雷克斯勒」------「Bottom-Up」奈米科技
■.不失去低溫流動性又「要求耐用」
--------------------------------------------
每一家機油製造商都會宣稱自己的產品最耐用,要知道機油耐不耐用,只要將使用一定里程之機油,利用「鐵碳儀」檢測一下,就可以知道機油耐不耐用。
關於耐用度跟VI的問題
不失去低溫流動性又要求耐用
是否有品牌可以推薦的
-----------------------------------
以礦油來說, 黏度範圍都無法做得很大, 譬如5W-50, 即使添加大量黏度指數促進劑, 仍舊無法以礦油基製造出來。
所以如果要顧及低溫流動又要考慮到高溫黏度, 全合成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問題是在台灣根本不必考慮「低溫流動性」, 就算 20W-x 也是還適用!
不失去低溫流動性又要求耐用
是否有品牌可以推薦的
-----------------------------------
以礦油來說, 黏度範圍都無法做得很大, 譬如5W-50, 即使添加大量黏度指數促進劑, 仍舊無法以礦油基製造出來。
所以如果要顧及低溫流動又要考慮到高溫黏度, 全合成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問題是在台灣根本不必考慮「低溫流動性」, 就算 20W-x 也是還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