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46


Lexus連續3年蟬聯品牌冠軍、Toyota Avalon成最可靠車輛,2025美國J.D. Power VSD車輛可靠度調查公布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5 16:00:00

發文

#620589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 J.D. Power 近日公布 2025 VDS 車輛可靠度調查 ( Vehicle Dependability Study ) 結果,其成績以平均每 100 輛車的問題數 PP100 ( Problem Per 100 Vehicles ) 作為指標,數字愈低,代表問題愈少,可靠度愈高;而這次 J.D. Power 所公布成績對比 2024 年的結果,其問題數增加了 6%,PP 數多了 12 個、來到 202 PP,J.D. Power 表示,主要問題在於主要市場品牌有著 16 個 PP 的增加,部分原因是車輛軟體的缺陷。

至於品牌排名部分,Lexus 再度奪得冠軍、連續 3 年成為車輛可靠度最高的品牌,至於排名第 2 和 3 的則是 Buick、Mazda;車款排行方面,此次是由 Toyota Avalon 拿下第 1,同時綜觀所有級距中,Toyota 集團與 GM 通用汽車擁有最多的 6 款車得獎。

美國 J.D. Power 公布 2025 VDS 車輛可靠度調查結果,對比 2024 年,其問題數增加了 6%,來到 202 PP。品牌排名部分,Lexus 連續 3 年成為車輛可靠度最高的品牌,車款排行方面是由 Toyota Avalon 拿下第 1。

軟體相關問題增加,電動車 PP 值有所降低、但 PHEV 車型 PP 值提高

J.D. Power VDS 車輛可靠度主要針對車主持有車輛第 3 年後所面臨的產品問題進行調查,這次共有 34,175 名車主參與調查,評比的 9 大類別包括空調、駕駛輔助系統、駕駛體驗、外觀、功能系統、資訊娛樂、內裝、動力和座位,共計高達 184 項問題,此次調查時間為 2024 年 8 月~11 月。

此次調查的結果中,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連續第 2 年成為首要問題,並且從 2024 年的 6.3 PP100 增加至 8.4 PP100,另外內建藍芽系統 ( 4.6 PP100 ) 和 Wi-Fi ( 2.4 PP100 ) 皆都是軟體缺陷相關的主要問題。J.D. Power 也表示,儘管軟體缺陷僅佔車主所經歷的總問題的 9%,但隨著車輛對軟體的依賴日益增加,這一問題變得更加明顯。

此次調查的結果中,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連續第 2 年成為首要問題,並且從 2024 年的 6.3 PP100 增加至 8.4 PP100,另外內建藍芽系統 ( 4.6 PP100 ) 和 Wi-Fi ( 2.4 PP100 ) 皆都是軟體缺陷相關的主要問題。

除了軟體的問題之外,個人裝置整合功能不足也是問題之一,J.D. Power 提到,在前 10 大問題中有一半與智慧型手機整合、使用或連線有關,跟上智慧型手機技術的變化速度,對汽車產業來說是一項挑戰,而 OTA 便是提供車廠機會、以克服過時的軟體。從調查的結果顯示,36%的車主表示他們在車輛擁有前 3 年內執行過 OTA 更新,然而,只有 30%的車主表示更新後有所改善,56%的車主表示沒有明顯改進。

除了軟體的問題之外,個人裝置整合功能不足也是問題之一,J.D. Power 提到,在前 10 大問題中有一半與智慧型手機整合、使用或連線有關,跟上智慧型手機技術的變化速度,對汽車產業來說是一項挑戰。

至於在不同動力總成的車輛成績部分,電動車的表現有逐年提升的跡象,其問題率較 2024 年降低了 33 個 PP、來到 223 PP100,不過相對的 PHEV 車型問題率則增加,242 PP100 是較 2024 年增加了 26 個 PP;另外油電混合動力車型問題數則是最少的 199 PP100、再來則是汽油車 200 PP100,柴油車則為 233 PP100,今年度的汽油車與電動車差距是有明顯縮小。

J.D. Power 還有提到一項問題,就是新車型的表現不如預期,27 款 2022 年的新車只有 4 款的表現是優於平均水準、其平均值為 241 PP100。

在不同動力總成的車輛成績部分,電動車的表現有逐年提升的跡象,其問題率較 2024 年降低了 33 個 PP、來到 223 PP100。
廣  告

Toyota 集團成最大贏家

先看到品牌排名部分,Lexus 再度成為冠軍,也是連續 3 年獲得此殊榮,其成績為 140 PP100,至於豪華品牌部分排名第 2 的為 Cadillac ( 169 PP100 ) 、第 3 則是 Porsche ( 186 PP100 ) ;另外一般品牌冠軍是 Buick ( 143 PP100 ) ,其也是總體排名的亞軍,而 Mazda ( 161 PP100 ) 、Toyota ( 162 PP100 ) 則緊追在後。

車款部分,此次冠軍為 Toyota Avalon,至於在其他級距獲獎車款部分,Toyota 集團亦還有 Lexus GX、Toyota Camry、Corolla、RAV4、Sienna、Tacoma;另外 GM 通用汽車這次也有不少車款得獎,包含 Cadillac XT6、Chevrolet Corvette、Silverado、Silverado HD、Tahoe 和 GMC Acadia。Nissan 部分則有 Kicks 與 Murano 得獎。

品牌排名部分 Lexus 再度成為冠軍,也是連續 3 年獲得此殊榮,其成績為 140 PP100。
車款部分,此次冠軍為 Toyota Avalon。

[U-EV]售價46,150歐元起、最大續航423公里,Audi推出入門Q4 40 e-tron車型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5 16:00:00

發文

#620589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Audi Taiwan 先前亦針對 Q4 e-tron 與 Q4 Sportback e-tron 車系進行配備升級,同時在新車售價部份也有調整,更新後 Q4 e-tron 45 advanced 車型售價為 219 萬元 ( 漲 10 萬 ) ,55 quattro S line 車型售價則是 240 萬元 ( 漲 6 萬元 ) ,Q4 Sportback e-tron 全車系 3 車型新車售價皆調漲 6 萬元,價格帶為 226 萬元~251 萬元。

近期 Audi 原廠則推出了入門版的 Q4 40 e-tron 和 Q4 40 Sportback e-tron 車型,售價分別為 46,150 歐元 ( 約新臺幣 158 萬元 ) 和 48,150 歐元 ( 約新臺幣 165 萬元 ) ,搭載 63kWh 電池組 ( 可用容量 59kWh ) ,車系最高續航為 423 公里,最大馬力為 204 匹 ( PS ) 。

近期 Audi 原廠則推出了入門版的 Q4 40 e-tron 和 Q4 40 Sportback e-tron 車型,售價分別為 46,150 歐元和 48,150 歐元,搭載 63kWh 電池組 ( 可用容量 59kWh ) ,車系最高續航為 423 公里,最大馬力為 204 匹 ( PS ) 。

雙車型入門版推出

Audi 在 2021 上半年正式發表了 Q4 e-tron 家族,發表後共計推出大小電池容量的 35、40、45 和 50 等車型選擇、以及雙馬達四驅的產品設定,不過在後續產品進行升級動作時改為全車系大電池配置時,僅保留 45 與 55 兩種輸出設定;而甫於 2024 年 7 月時 Audi 原廠也重啟了 35 車型,雖然價格上更具競爭力,但其不到 400 公里的續航實力也成為最大弱勢,如今 35 車型也已取消,Q4 e-tron 車系入門版則以 40 車型來擔當。

甫於 2024 年 7 月時 Audi 原廠也重啟了 35 車型,雖然價格上更具競爭力,但其不到 400 公里的續航實力也成為最大弱勢,如今 35 車型也已取消,Q4 e-tron 車系入門版則以 40 車型來擔當。

現行歐洲市場 Audi Q4 45 e-tron 售價為 52,950 歐元 ( 約新臺幣 182 萬元 ) 起、Q4 45 Sportback e-tron 價格為 54,950 歐元 ( 約新臺幣 188 萬元 ) 起,相比最新所推出 40 車型,價格也有著 6,800 歐元 ( 約新臺幣 23.3 萬元 ) 的差距。

在電氣規格部分,Q4 40 e-tron 車型搭載 63kWh 電池組 ( 可用容量 59kWh ) ,Q4 40 e-tron 最高續航為 412 公里,Q4 40 Sportback e-tron 則是 423 公里,原廠表示,在理想條件下,在進行快充時能在 24 分鐘內電量從 10%充至 80%,10 分鐘內 40 e-tron 車型可增加 150 公里的續航 ( 40 Sportback e-tron 為 155 公里 ) ,快充最大充電功率達 165kW。

在電氣規格部分,Q4 40 e-tron 車型搭載 63kWh 電池組 ( 可用容量 59kWh ) ,Q4 40 e-tron 最高續航為 412 公里,Q4 40 Sportback e-tron 則是 423 公里,原廠表示,在理想條件下,在進行快充時能在 24 分鐘內電量從 10%充至 80%。
廣  告

動力規格部分,40 e-tron 車型採用的是後驅單馬達設定,具備 150kW ( 約 204 匹馬力 ) 的最大輸出,能在 8.1 秒內完成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的表現,最高時速可達 160 公里。原廠亦還提到,兩種車型拖曳能力在 12 度的斜坡時為 1,000 公斤、斜坡為 8 度時為 1,200 公斤。配備部分也擁有擁有 10.25 吋數位儀表、前座加熱功能、電動尾門與 Audi Connect 導航及資訊娛樂系統等等。

動力規格部分,40 e-tron 車型採用的是後驅單馬達設定,具備 150kW ( 約 204 匹馬力 ) 的最大輸出,能在 8.1 秒內完成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的表現,最高時速可達 160 公里。

[U-EV]品牌首款轎車產品、雙生Zeekr 007,外媒指出Smart #6將於2025年正式登場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5 16:00:00

發文

#620589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由 Mercedes-Benz 與中國吉利汽車合資於 2019 年創立的全新 Smart Automobile,在 2022 年帶來品牌轉型後首款產品 Smart #1 後,接續在 2023 年則推出了 Smart #3、2024 年的 Smart #5,其品牌產品線攤開來皆為休旅車型。不過近期據外媒報導指出,Smart 將會在 2025 年帶來的新車款命名為 Smart #6,並且是為轎車的款式、雙生同集團的 Zeekr 007,屆時也會是 Smart 首款轎車產品,並且有可能具備 PHEV 的動力。

Smart 在 2022 年帶來品牌轉型後首款產品 Smart #1 後,接續在 2023 年則推出了 Smart #3、2024 年的 Smart #5 後,近期據外媒報導指出,Smart 將會在 2025 年帶來的新車款為 Smart #6,並且是為轎車的款式。

品牌首款轎車產品有望今年登場、雙生 Zeekr 007

從 Smart 先前所帶來的產品來看,從 Smart #1、Smart #3 再到 Smart #5,數字的大小也代表著車格設定,並且清一色都是 SUV 的車款,並且除了有一般車型外,原廠也推出了性能版 Brabus 車型,更具熱血、動力更為強大,如今來到 2025 年,依 Smart 發表新產品的節奏來看,2025 年也會有新車到來,不過不同於先前都是 SUV 車款,根據外媒最新報導指出,2025 年的新車會命名為 Smart #6,並且會是轎車形式。

如今來到 2025 年,依 Smart 發表新產品的節奏來看,2025 年也會有新車到來,不過不同於先前都是 SUV 車款,根據外媒最新報導指出,2025 年的新車會命名為 Smart #6,並且會是轎車形式。

從外媒提供的消息來看,Smart #6 也會依循品牌先前的產品模式,由 Mercedes-Benz 來負責設計、並將研發和生產交給吉利汽車,同時外媒也指出,Smart #6 會和吉利集團下的 Zeekr 007 車系採相同架構、以 PMA2+平臺來打造,該平臺現在也廣泛用在集團許多車型上,因此動力以及電氣規格預計也會和 Zeekr 007 車系相仿,包括單馬達和雙馬達設定,電池容量則擁有 75kWh 和 100kWh 的配置,並且除了擁有純電車型外,另外也可能會新增 PHEV 的選項。

外媒也指出,Smart #6 會和吉利集團下的 Zeekr 007 車系採相同架構、以 PMA2+平臺來打造,因此動力以及電氣規格預計也會和 Zeekr 007 車系相仿。
廣  告

進一步參考 Zeekr 007 的規格,單馬達車型擁有最大 310kW ( 約 421 匹馬力 ) 的輸出表現、最大扭力則是 44.9 公斤米,至於雙馬達車型動力則進一步提升至 475kW ( 約 646 匹馬力 ) 、扭力 72.4 公斤米,屆時雙馬達車型有可能就會是冠上 Brabus 的性能版;至於續航成績部分,Zeekr 007 依電池容量、動力規格配置有著 616 公里~870 公里的成績 ( CLTC 標準 ) 。

參考 Zeekr 007 的規格,單馬達車型擁有最大 310kW ( 約 421 匹馬力 ) 的輸出表現、最大扭力則是 44.9 公斤米,至於雙馬達車型動力則進一步提升至 475kW ( 約 646 匹馬力 ) 、扭力 72.4 公斤米,屆時雙馬達車型有可能就會是冠上 Brabus 的性能版。

隨著 Smart #6 的訊息被揭露,也代表著品牌正穩定擴展自家產品陣容、其涵蓋各級距車型,同時 Smart 先前也宣布,目前品牌業務已覆蓋中國、歐洲、東南亞、南亞、大洋洲、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等 31 個國家和地區,而 2025 年將成為「全球之年」,計畫再拓展逾 10 個海外市場,加速全球業務佈局。

Smart 先前也宣布,目前品牌業務已覆蓋中國、歐洲、東南亞、南亞、大洋洲、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等 31 個國家和地區,而 2025 年將成為「全球之年」,計畫再拓展逾 10 個海外市場,加速全球業務佈局。

全新黃牌旗艦速克達,SYM三陽預告TTLBT即將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5 16:00:00

發文

#620589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最初在 2024 EICMA 米蘭車展中,SYM 三陽帶來了 BT 靈獸系列的最後一款車:靈龜 TTLBT,其也是繼 FNXBT、DRGBT、KRNBT 後最新所要推出的 BT 靈獸車款;而繼此前 TTLBT 現身在國內環境部噪音測試資料庫等地方後,近日三陽則在社群網站正式預告 TTLBT 即將上市的訊息,並提到擁有舒適性、實用性、便利性等特點,不過三陽還暗示了 TTLBT 還擁有其他 3 個特色,並以「???」來表示,也更讓人耐人尋味。

近日三陽則在社群網站正式預告 TTLBT 即將上市的訊息,並提到擁有舒適性、實用性、便利性等特點。
三陽還暗示了 TTLBT 還擁有其他 3 個特色,並以「???」來表示,也更讓人耐人尋味。

品牌全新黃牌旗艦速克達

三陽現階段的大型重機產品包含了 Maxsym TL、Maxsym GT、Joymax Z+和於 2024 年 7 月所推出的 ADXTG,其中 ADXTG 上市後也斬獲很亮眼的成績,短短 6 個月時間便有 952 輛的掛牌數,也成為 2024 年最暢銷的大型重機速克達。而不同於此前的 FNXBT、DRGBT、KRNBT 都是白牌車型,BT 靈獸系列的最後一款產品 TTLBT 也將會是黃牌級距,在挾著三陽近幾年所發表的新車都能獲得市場不俗迴響之下,也很讓人期待 TTLBT 在正式發表之時、以及未來銷售成績是如何。

BT 靈獸系列的最後一款產品 TTLBT 也將會是黃牌級距,在挾著三陽近幾年所發表的新車都能獲得市場不俗迴響之下,也很讓人期待 TTLBT 在正式發表之時、以及未來銷售成績是如何。

原廠表示,BT 車系取自義大利文詮釋的「Bestia」靈獸,以及「Best Tech」最新科技之意,原廠表示其將目前最好的科技與技術都搭載在 BT 系列車款上,突破舊有的傳統思維,創造出屬於新世代的價值,並運用「Art-Fusion」藝術融合的設計手法,結合東方傳統文化及歐風設計元素,將東方文化及精煉的造車工藝,結合歐風設計,創造出新世代的靈獸車系。

舒適性為 TTLBT 特點之一。
原廠強調 TTLBT 的實用性。
TTLBT 擁有便利性的特點。
廣  告

TTLBT 是 Maxsym TL 的雙生車款,其以東方 4 大靈獸中的「靈龜」作為車輛設計的核心概念,並透過三陽擅長的仿生設計手法,融合「靈龜」殼甲意象,將左右側箱的配置與車輛造型整合設計,呈現靈龜的穩重大氣。同時 TTLBT 其配有了搭載了電動風鏡、定速功能、動力模式、加溫把手以及 7 吋 TFT 全彩觸控儀表等配備。動力部分,採用的是 508c.c.雙缸引擎,而由環境部噪音測試資料庫得知 TTLBT 最大動力輸出為 33.5kW ( 約 45.5 匹馬力 ) /6,750 轉。

TTLBT 其配有了搭載了電動風鏡、定速功能、動力模式、加溫把手以及 7 吋 TFT 全彩觸控儀表等配備。動力部分,採用的是 508c.c.雙缸引擎,最大動力輸出為 33.5kW ( 約 45.5 匹馬力 ) /6,750 轉。

[U-EV]復刻經典Up!車系,暗示車名為IDEVERY1?Volkswagen曝光全新入門電動車設計草圖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4 16:00:00

發文

#6205885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2025 年 2 月初,Volkswagen 透過員工大會預告將推出全新入門級距電動車,以 3 月份亮相、2027 年量產為目標,同時預告售價將落在 20,000 歐元 (約新臺幣 68 萬元),原廠釋出的首張預告中,透露概念版本的車頭造型 ; 近日 Volkswagen 官方社群平臺再度揭露新車資訊,以手繪草圖方式,搶先揭露新車外觀,同時透過「#IDEVERY1」暗示車型命名線索。

2025 年 2 月初,Volkswagen 預告將推出全新入門級距電動車,以 3 月份亮相、2027 年量產為目標,同時預告售價將落在 20,000 歐元。
Volkswagen 官方社群平臺再度揭露新車資訊,以手繪草圖方式,搶先揭露新車外觀,同時透過「#IDEVERY1」暗示車型命名線索。

全新入門電動車外觀曝光,復刻經典 Up!車系

繼首張車頭預告照,透露全新概念車擁有方正且厚實外觀比例,同時融入品牌新世代 LED 燈組設計後,本次公開的設計草圖透過前、後 45 度角公開完整造型輪廓,車頭方面,透過大面積飾板整合廠徽、頭燈組,簡約車身線條透過類懸浮式 A 柱、飽滿造型輪弧組成,保留經典厚實 C 柱、雙色切削鋁圈元素,尾門使用類過去「Up!」車系黑色玻璃設計,加入 LED 燈組、發光廠徽組成。

Volkswagen 公佈的設計草圖中,全新入門電動車透過大面積飾板整合廠徽、頭燈組,簡約車身線條透過類懸浮式 A 柱、飽滿造型輪弧組成。
Volkswagen 公佈的設計草圖中,全新入門電動車保留經典厚實 C 柱元素,尾門使用類過去「Up!」車系黑色玻璃設計,加入 LED 燈組、發光廠徽組成。
廣  告

原廠暗示新車將命名為「IDEVERY1」?

說明文字部分,Volkswagen 透露,新款入門級距電動車,將具備緊湊但寬敞的設計,強調個人風格與功能性,仿生微笑造型在細節中創造車輛與快樂的連結,下方更加入「#IDEVERY1」字樣,是否暗指定位在 ID. 2all 量產版之下的全新入門級距電動車將命名為「IDEVERY1」,有待原廠後續公佈資訊揭曉。

Volkswagen 透露,新款入門級距電動車,將具備緊湊但寬敞的設計,強調個人風格與功能性,仿生微笑造型在細節中創造車輛與快樂的連結。圖為 ID. 2all 概念車平臺
貼文中「#IDEVERY1」字樣,是否暗指定位在 ID. 2all 量產版之下的全新入門級距電動車將命名為「IDEVERY1」,有待原廠後續公佈資訊揭曉。圖為 ID. 2all 概念車

預告 2027 年量產,小電池電動車將不提供 200 kW 以上快充功率

據先前掌握資訊顯示,全新入門級距電動車,將以 Volkswagen 電氣化核心「MEB 平臺」打造,上市時程較 ID. 2all 量產版的 2026 年稍晚,由設計層面分析,整體設計確實與過去「Up!」車系相近,定義在都會使用、非長途旅行用車的原則下,原廠已確認新車將不會配置 200 kW 以上的快充功率,也不會搭載大容量電池。

據先前掌握資訊顯示,全新入門級距電動車,將以 Volkswagen 電氣化核心「MEB 平臺」打造,上市時程較 ID. 2all 量產版的 2026 年稍晚。
全新入門電動車設計與「Up!」車系相近,定義在都會用車的原則下,原廠已確認新車將不會配置 200 kW 以上的快充功率,也不會搭載大容量電池。圖為 Volkswagen Up!

[U-EV]燃油效率提升1.2倍、續航里程增加20%,Toyota集團預告第3代燃料電池亮相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4 16:00:00

發文

#6205886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以量產氫燃料電池車 Mirai 在全球積極發展的 Toyota 豐田集團,近日宣佈已開發新型燃料電池 (FC) 系統,也就是第 3 代燃料電池技術,宣示燃油效率較上一代提高 1.2 倍,續航里程更增加達 20%,預計擴展技術版圖至旗下重型商用車陣容,同時在 2026 年後投入日本、歐洲、北美及中國市場。

以量產氫燃料電池車 Mirai 在全球積極發展的 Toyota 豐田集團,近日宣佈已開發新型燃料電池 (FC) 系統,也就是第 3 代燃料電池技術。
Toyota 集團表示,第 3 代燃料電池技術燃油效率較上一代提高 1.2 倍,續航里程更增加達 20%,預計擴展技術版圖至重型商用車陣容。

Toyota 集團預告:第 3 代燃料電池技術將於 2/19 亮相

Toyota 集團提到,H2 & FC EXPO (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博覽會) 將於 2/19 在日本東京國際展覽中心開跑,屆時全新第 3 代燃料電池技術將首度公開亮相。原廠強調,第 3 代燃料電池旨在滿足商業領域的特殊需求,因此具備與與傳統柴油引擎相同的耐用性 (原廠稱耐用性提升 2 倍),達到與既有柴油動力相當免維護設計。

Toyota 集團提到,H2 & FC EXPO (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博覽會) 將於 2/19 在日本東京國際展覽中心開跑,屆時全新第 3 代燃料電池技術將首度公開亮相。
Toyota 集團表示,第 3 代燃料電池技術具備與與傳統柴油引擎相同的耐用性 (原廠稱耐用性提升 2 倍),達到與既有柴油動力相當免維護設計。

第 3 代燃料電池強調燃油效率提升、媲美柴油動力耐用性

除了電池設計、製造流程的創新技術,顯著降低成本之外,Toyota 集團表示第 3 代燃料電池系統迎來燃油效率提高,因此除了品牌乘用車,也將延伸發展至重型商用車產品系列,甚至包含固定式發電機、鐵路和船舶等用途,以乘用車款來說,燃油效率提升可帶來更長的續航里程,強化消費者、市場對於氫燃料電池車的信心。

Toyota 集團表示第 3 代燃料電池系統透過電池設計、製造流程的創新,達到顯著的降低成本,未來將延伸發展至商用車產品陣容。圖為氫燃料電池 Hilux 原型車
以乘用車款來說,Toyota 集團旗下第 3 代燃料電池系統,迎來燃油效率提升,可帶來更長的續航里程,強化市場對於氫燃料電池車的信心。圖為第 2 代 Mirai 底盤架構

緊湊系統設定,第 3 代燃料電池技術將可對應各式商用車產品

針對重型商用車,導入 Toyota 第 3 代燃料電池技術後,訴求媲美傳統柴油動力的高功率、耐性性,透過更緊湊的系統設計,將可以輕鬆整合、對應的各式商用車產品中。Toyota 集團積極推動氫燃料電池在各領域應用及發展,透過異業合作、跨領域攜手集結客戶使用回饋,並持續以技術改良,強化次世代燃料電池系統的演進。

Toyota 集團表示,第 3 代燃料電池技術透過更緊湊的系統設計,將可以輕鬆整合、對應的各式商用車產品中。圖為氫燃料電池 Hilux 原型車
Toyota 集團表示,透過異業合作、跨領域攜手集結客戶使用回饋,並持續以技術改良,強化次世代燃料電池系統的演進。圖為第 2 代 Mirai 底盤架構

售價27,000元起,純碳纖維工藝打造,法國高階安全帽Qwart奎瓦特預告3月進軍臺灣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4 16:00:00

發文

#620588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法國高階安全帽品牌 Qwart,正式由總代理「奎瓦特台灣」導入國內市場,今 (2/15) 日 Qwart 奎瓦特台灣攜手桃園敏傑重車展示中心,舉辦「品牌發表會暨 Phoenix 鳳凰安全帽試戴活動」,現場展示 4 大系列產品,展開首波限定預售,全系列售價自新臺幣 27,000 元起,預告 3 月份將開啟線上預購活動,未來更規劃在北部建構專屬服務中心。

法國高階安全帽品牌 Qwart,正式由總代理「奎瓦特台灣」導入國內市場。
Qwart 奎瓦特台灣攜手桃園敏傑重車展示中心,舉辦「品牌發表會暨 Phoenix 鳳凰安全帽試戴活動」。
Qwart 奎瓦特台灣於活動現場展示 4 大系列產品,展開首波限定預售,全系列售價自新臺幣 27,000 元起。
wart 奎瓦特預告 3 月份將開啟線上預購活動,未來更規劃在北部建構專屬服務中心。

首波導入 4 系列產品,帽體由純碳纖維工藝打造

瞄準高階安全帽市場的 Qwart,首波導入臺灣的產品規劃「Phoenix 鳳凰安全帽」,劃分 STD 單色、14 裸碳纖、2Tone 雙調、VLE 質感共 4 種系列,帽體結構與面罩均由純碳纖維工藝打造,強調輕量化佩戴體驗,尺寸從 M 號至 2XL,透過可拆換零件組成,提供客製化、可升級、可改造等 3 大特點,滿足消費者打造專屬安全帽的想像。

瞄準高階安全帽市場的 Qwart,首波導入臺灣的產品規劃「Phoenix 鳳凰安全帽」,採用可拆式面罩設計。
Phoenix 鳳凰安全帽帽體結構由純碳纖維工藝打造,強調輕量化佩戴體驗。
Phoenix 鳳凰安全帽面罩部分同樣由純碳纖維工藝打造。

可拆式零組件設計,創造客製化風格

奎瓦特台灣表示,首波導入國內的帽款提供原廠搭配形式,包含烤漆選色、金屬材質搭配以及內襯風格,購買當下統一提供透明鏡片搭配,針對不同款式搭配全黑 (真皮+麂皮)、酒紅 (麂皮)、藍/酒紅雙色 (麂皮) 內襯,售後另外可升級茶色、電鍍系列鏡片,由法國原裝進口的安全帽系列,未來將開放消費者客製設計,可搭配車色,搭造個人喜好的獨一無二款式。

臺灣導入販售的「Phoenix 鳳凰安全帽」尺寸選擇從 M 號至 2XL。
首波導入國內的「Phoenix 鳳凰安全帽」購買當下統一提供透明鏡片搭配。
「Phoenix 鳳凰安全帽」透過獨立可拆式結構,提供買家客製化、多元搭配的選擇。
「Phoenix 鳳凰安全帽」首波導入的特定款式,內襯為全黑設計,材質選用真皮搭配麂皮組成。
「Phoenix 鳳凰安全帽」首波導入的特定款式,內襯為酒紅設計,材質選用麂皮打造。
「Phoenix 鳳凰安全帽」首波導入的特定款式,內襯為藍/酒紅雙色設計,材質選用麂皮打造。
「Phoenix 鳳凰安全帽」售後另外可升級茶色、電鍍系列鏡片。

精品級購帽體驗,預告北部打造專屬服務中心

奎瓦特台灣提到,除了全罩形式的碳纖維「Phoenix 鳳凰安全帽」之外,未來更規劃導入 3/4 罩形式的帽款,產品隨法國當地保固條件,同為購買後一年,臺灣市場部分,將在北部建構專屬服務中心,同時建立品牌會員制度,計畫會員回廠清潔保養等服務,創造中高階安全帽消費者「精品等級」的購帽體驗。

奎瓦特台灣提到,除了全罩形式的碳纖維「Phoenix 鳳凰安全帽」之外,未來更規劃導入 3/4 罩形式的帽款。
奎瓦特台灣表示,旗下安全帽產品隨法國當地保固條件,同為購買後一年。
奎瓦特台灣將在北部建構專屬服務中心,同時建立品牌會員制度,計畫會員回廠清潔保養等服務,創造中高階安全帽消費者「精品等級」的購帽體驗。

【試駕】Bob試駕Volvo EX30:瑞典數百公里雪地體驗|品牌首款「純電平臺」會成為英雄產品嗎?|新車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4 00:00:00

發文

#6205877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ob本集前往瑞典試駕EX30,深度體驗了在雪地的操駕。身為Volvo首款純電平臺作品有何獨特魅力,跟著我們看下去!

能源署2025年1月油/能耗:WLTC續航504公里、BMW前驅版iX1 eDrive20送測,小改款A3 Sportback同步現身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3 16:00:00

發文

#620587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經濟部能源署公布 2025 年 1 月份的油耗與能耗資訊,其中包括國產車、進口小貨車都未有送測資料,在進口小客車部分,甫於先前 Peugeot 總代理寶嘉聯合所發表的 2008 Hybrid 與 408 Hybrid 都出現在此,另外此前 Audi Taiwan 已展開預售、並且後續經銷端傳出消息的小改款 A3 Sportback 也首度現身。至於在電動車部分,目前國內 BMW iX1 車系僅提供單一雙馬達四驅的 xDrive30 xLine 車型,不過這次總代理汎德送測了前驅版 eDrive20 車型,在 WLTC 標準下繳出 504 公里的續航表現。

2025 年 1 月進口小客車耗能證明核發資料
廠牌 車型 排檔 燃油 排氣量 市區
油耗
高速
油耗
油耗
測試
能效
等級
Audi A3 Sportback 35 TFSI Hatchback A7 汽油 1,498 15.2 21.5 18.6 2 級
Q7 55 TFSI quattro Hatchback A8 汽油 2,995 6.5 12.2 9.2 5 級
Q8 55 TFSI quattro Hatchback A8 汽油 2,995 7.9 12.5 10.3 4 級
BMW M240I XDrive Coupe MX A8 汽油 2,998 8.6 13.5 11.1 4 級
Hyundai Santa Fe-F A6 汽油 1,598 13.0 19.8 16.6 3 級
Mercedes-Benz GLC 200 4matic A9 汽油 1,999 11.3 16.2 14.0 3 級
GLC 200 4Matic Coupe A9 汽油 1,999 11.0 16.2 13.8 3 級
GLC 300 4Matic A9 汽油 1,999 10.6 15.2 13.1 4 級
GLC 300 4Matic Coupe A9 汽油 1,999 11.2 16.4 14.0 3 級
Peugeot 2008 Hybrid A6 汽油 1,199 22.5 21.0 21.5 1 級
408 Hybrid A6 汽油 1,199 24.4 19.5 21.0 1 級
Porsche Panamera GTS A8 汽油 3,996 5.9 10.9 8.3 5 級
911 Targa 4 GTS A8 汽油 3,591 5.7 12.4 8.7 5 級
911 Carrera 4 GTS Cabriolet A8 汽油 3,591 6.1 12.8 9.1 5 級
911 Carrera 4 GTS A8 汽油 3,591 6.1 12.0 8.9 5 級
911 Carrera GTS Cabriolet A8 汽油 3,591 6.3 12.7 9.2 5 級
Skoda Karoq 1.5 TSI Hatchback A7 汽油 1,498 14.1 19.2 17.0 2 級
Volkswagen Touran 280 TSI Hatchback A7 汽油 1,498 13.1 17.3 15.5 3 級
註 :未備註之車型係使用汽油,其能效結果依據歐盟 1999/100/EC 指令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NEDC 行車型態)。
註一:能源效率等級分級基準,係依經濟部 113 年 5 月 7 日經能字第 11304003520 號公告修正之附表 16 辦理。每個排氣量等級各分為 5 個 能源效率等級,能源效率等級數字愈小者愈佳;但不同排氣量等級車輛之能效表現比較,應以「能效測試值」為準。
2025 年 1 月進口小客車耗能證明核發資料(WLTC)
廠 牌 車 型 排檔 燃油 排氣量 低速 中速 中高速 高速 能效 能效
等級
Rolls-Royce Cullinan A8 汽油 6,749 3.78 6.17 7.76 7.46 6.4 5 級
Toyota GR Yaris M6 汽油 1,618 8.36 12.12 13.49 11.21 11.5 5 級
註 :此車型係使用汽油,其能效結果依據歐盟 1999/100/EC 指令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WLTC 行車型態)。
註一:能源效率等級分級基準,係依經濟部 113 年 5 月 7 日經能字第 11304003520 號公告修正之附表 16 辦理。每個排氣量等級各分為 5 個 能源效率等級,能源效率等級數字愈小者愈佳;但不同排氣量等級車輛之能效表現比較,應以「能效測試值」為準。
2025 年 1 月電動小客車耗能證明核發資料
廠牌 車型 製造 排檔 最大輸出
馬力 (hp)
純電行程
(公里)
能效
測試值
BMW BMW iX1 eDrive20 進口 A1 204.0 504 7.0
Skoda Enyaq RS Hatchback 進口 A1 335.0 521 6.0
註 :上述車型之能效結果係依據歐盟 ECE R101 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WLTC 行車型態)。
2025 年 1 月電動小貨車、小客貨耗能證明核發資料
廠牌 車型 製造 排檔 最大輸出
馬力 (hp)
純電行程
(公里)
能效
測試值
Volkswagen ID. Buzz Pro 進口 A1 281.0 487 5.2
註 :上述車型之能效結果係依據歐盟 ECE R101 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WLTC 行車型態)。
2025 年 1 月進口插電式複合動力車型
廠牌 車型 排檔 排氣量 能效
標準
用電效率
(公里/度)
純電行程
(公里)
能效
測試值
能效
等級
Bentley(WLTC) Continental GT Speed Convertible A8 3,996 7.4 2.9 73 61.3 1 級
Lamborghini(WLTC) Urus SE A8 3,996 7.4 2.5 66 48.1 1 級
Porsche Panamera 4S E-Hybrid A8 2,894 8.7 4.0 97 64.9 1 級
Panamera 4S E-Hybrid A8 2,894 8.7 3.8 92 56.2 1 級
註 :此車型係插電式複合動力車,使用汽油與電能,其能效結果係依據歐盟 1999/100/EC 指令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NEDC 行車型態),能效測試值係電能與汽油引擎效率合併計算而得。
註一:此車型係插電式複合動力車,使用汽油與電能,其能效結果係依據歐盟 1999/100/EC 指令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測試方法執行(WLTC 行車型態),能效測試值係電能與汽油引擎效率合併計算而得。
註二:能源效率等級分級基準,係依經濟部 113 年 5 月 7 日經能字第 11304003520 號公告修正之附表 16 辦理。每個排氣量等級各分為 5 個 能源效率等級,能源效率等級數字愈小者愈佳;但不同排氣量等級車輛之能效表現比較,應以「能效測試值」為準。

iX1 入門版現身,小改 A3 Sportback 送測 35 TFSI 車型

BMW 原廠在 2022 年 6 月發表第 3 代 X1、並首度帶來純電版的 iX1,國內部分則是在 2023 年 2 月下旬正式發表上市,並提供雙馬達四驅的 xDrive30 xLine 車型,售價為 228 萬元;而接續在 2023 年 9 月初時,BMW 發表了入門版的 iX1 eDrive20,在前驅單馬達設定下,雖然最大馬力 204 匹較四驅版少了逾 100 匹,不過帶來的是更好能耗表現,如今 BMW 總代理汎德近期也正式送測。iX1 eDrive20 在 WLTC 標準規範下,最大續航成績為 504 公里,能效值為 7.0km/kWh。

在 2023 年 9 月初時,BMW 發表了入門版的 iX1 eDrive20,在前驅單馬達設定下,擁有最大馬力 204 匹,如今 BMW 總代理汎德近期也正式送測。iX1 eDrive20 在 WLTC 標準規範下,最大續航成績為 504 公里,能效值為 7.0km/kWh。

電動車部分除了有 iX1 eDrive20 的送測記錄外,另外台灣福斯也再度送驗了 Enyaq Coupe RS,WLTC 標準下有著 521 公里的續航成績,能效值為 6.0km/kWh。至於在 2024 年 10 月中旬所上市的 Volkswagen ID.Buzz LWB,同樣在 WLTC 規範下繳出了 487 公里的最大續航,能效值則是 5.2km/kWh。

廣  告

看到進口小客車的部分,其關注重點可以放在還未正式上市的小改款 A3 Sportback 身上,此前 Audi Taiwan 僅公布預售價 141 萬起、全面搭載 1.5 升 4 缸渦輪增壓引擎,並結合 48V 輕油電系統的資訊,還未有太多詳細的內容;不過近期亦有經銷端的消息透露,小改款 A3 Sportback 車系編成為入門 30 TFSI,再來則是 35 TFSI、35 TFSI S line,價格依序為 141 萬、157 萬、181 萬,不過正式價格和編成還有待 Audi Taiwan 公布為主。

在 1 月的油耗資訊中,台灣福斯送測的是 35 TFSI 車型,市區能效和非市區能效為 15.16km/L、21.46km/L,平均油耗成績為 18.6km/L,能源效率則是 2 級;另外 Audi 品牌方面還有 Q7 與 Q8 55 TFSI 車型進行送測。

此前 Audi Taiwan 公布小改款 A3 Sportback 預售價 141 萬起、全面搭載 1.5 升 4 缸渦輪增壓引擎,並結合 48V 輕油電系統的資訊;在 1 月的油耗資訊中,台灣福斯送測的是 35 TFSI 車型,平均油耗成績為 18.6km/L,能源效率則是 2 級。

寶嘉聯合在先前所舉辦的「顛覆動能新勢力」發表會,為國內市場販售的 Peugeot 2008、408 帶來新動力「Hybrid」車型,新世代動力以 1.2 升 3 缸汽油渦輪引擎作為基礎,在 48V 輕油電助力下,最大馬力提升至 136 匹。在能源署所公布的資料中,2008 Hybrid 市區能效為 22.47km/L、非市區能效 21.03km/L,平均油耗為 21.5km/L,能源效率為 1 級;至於 408 Hybrid 市區能效是 24.4km/L、非市區能效為 19.46km/L,平均油耗是 21.0km/L,能源效率同樣是 1 級。

寶嘉聯合在先前所舉辦的「顛覆動能新勢力」發表會,為國內市場販售的 Peugeot 2008、408 帶來新動力「Hybrid」車型,在能源署所公布的資料中,2008 Hybrid 平均油耗為 21.5km/L,至於 408 Hybrid 則是 21.0km/L。

至於其他送測車款部分,台灣賓士送驗了 GLC 車系,而 Porsche 陣營方面則有 Panamera、911 Targa、911 Carrera 等車型,至於Škoda Karoq、Toyota 小改款 GR Yaris、Hyundai Santa Fe、Volkswagen Touran、BMW 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 M240i xDrive、Rolls-Royce Cullinan、Lamborghini Urus SE、Bentely Continental GTC Speed 敞篷版等車型也在這次的名單中。


Mazda電能化節積極布局,泰國廠注資1.5億美金打造油電產線,會是全新世代CX-3?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3 16:00:00

發文

#620587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azda 執行長毛籠勝弘 (Masahiro Moro),在 2025 年 2 月中旬前往泰國拜訪泰國總理並且舉行記者會,宣布將在泰國擴大投資業務,預計投資 50 億泰銖用來開發產線,用於打造電能化產品,也就是開發與生產 Hybrid 油電混合動力車款,雖然並未詳細說明生產車款,但卻也透露會是電能化小型 SUV 車款。這條產線預計年產量為 10 萬輛,除了供輸泰國市場之外,也會出口至其他市場。

泰國汽車市場在 2024 年的銷售表現呈現下滑趨勢 (將近 57.3 萬輛),根據相關報導指出,由於消費習慣以及購買力下滑等因素,因此 2024 年泰國車市來到近四年最低點,作為許多品牌東南亞生產重鎮的泰國,2024 年產量也有不小幅度減少。

Mazda 在 2025 年 2 月中旬於正式公布,於泰國增加 50 億泰銖投資產線,將用於打造電能化、油電混合動力產品,同時也更進一步將泰國打造為東南亞生產重鎮。

Mazda 執行長毛籠勝弘表示,Mazda 在泰國已經有 70 年歷史,除了經銷通路之外也積極在生產端進行投資,此次投資電能化車款的生產線,除了是用以支持泰國境內銷售之外,後續也將出口至日本、以及其他東南亞市場。預計泰國將會成為 Mazda 的另一個綜合生產中心,範疇囊括有車輛組裝、變速箱、電池以及其他零部件的生產與研發。

Mazda 也宣布在 2025 年至 2027 年間,將於泰國市場推出兩款純電、兩款 Hybrid 油電、以及一款 Plug-In Hybrid 產品,其中一款純電車款,會是先前在歐洲已經發表的 Mazda6e。

根據相關報導來看,目前尚無法確定究竟這次 Mazda 挹注將近 1.5 億美金,所打造的生產線究竟「電能化」到什麼程度,是針對 Hybrid、Plug-In Hybrid、甚至於純電車款的生產,僅確認將會用來生產小型 SUV 車款。根據了解,泰國政府在 2024 年底時,推出了電動車產業獎勵方案,Hybrid 以及 Mild Hybrid 動力車款,享有 10%~12%的消費稅優惠。

Mazda 也公布在 2025 年至 2027 年之間,將於泰國市場發表兩款純電車款、兩款 Hybrid 車型、以及 1 款 Plug-In Hybrid 作品,純電車款其中一輛乃是 Mazda6e,其餘產品內容則尚未公布。

廣  告

小型 SUV、混合動力架構,這兩點再結合先前 Mazda 所公布的電能化發展藍圖節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新世代 CX-3,目前 Mazda 積極對應市場電能化節奏,除了持續投入轉子引擎與油電架構的搭配、純電產品的積極開發同樣也在規畫之中。Mazda 先前也逐步透露產品發展藍圖,其中就包含有 Hybrid 動力的小型 SUV 在列,而這也讓人直接聯想到 CX-3 車系。

Mazda 執行長毛籠勝弘 2 月中旬前往泰國拜訪泰國總理,確認將擴大在泰國的投資,而這也順應了泰國在 2024 年底時,針對輕油電與油電車款的稅賦優惠措施。圖片源自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

當前市場販售的 CX-3,乃是在 2014 年就已經問世的版本,推出新世代版本可說是車系存續的當前要務,Mazda 也在泰國產線投產 CX-3,除當地販售之外也出口到日本與澳洲。有趣的,是 Mazda 執行長毛籠勝弘與泰國總理合影照片中,會發現贈與泰國總理的禮物中有一張設計圖樣,雖然沒有任何資訊能說明是什麼車,但如果是新世代 CX-3 的設計圖,感覺上也是頗為浪漫的一種推測與猜想。


如果臺灣跟美國走向對等關稅制 ,從試算解析臺灣自美國進口汽車的關稅成本會降低多少?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3 16:00:00

發文

#620588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總統川普於 2 月 13 日宣布「對等關稅」計畫,並引起全球各國震撼。當然,「對等關稅」不難理解,就是美國要求跟貿易國採用相同的關稅標準,所以,如果你的關稅如果比美國高,要嘛美國跟著調高關稅跟你一樣,就是你自己調降關稅來跟美國關稅一樣。

雖然賴清德總統於 2 月 14 日舉行國安高層會議,會後也在總統府發表談話,針對臺美關係、半導體產業發展以及兩岸關係等三大面向,提出明確的國家策略方案。不過,賴總統此次談話內容,尚未對美國「對等關稅」計畫做出初步回應,應該仍需要時間與美國政府進行協商。

現在,U-CAR 就關稅制度來試算,如果臺灣跟美國走向對等關稅制 (臺灣關稅調降到跟美國相同),會讓臺灣自美國進口汽車的關稅成本降低多少?

首先,我們先來看美國與臺灣的汽車關稅結構。

  1. 〈美國汽車關稅 2.5%〉
  2. 〈現行臺灣進口車課稅公式〉:關稅 17.5%+ 貨物稅 25% / 30% (排氣量 2,000 C.C.以下課徵 25%,排氣量 2,001 C.C.以上課徵 30%) +營業稅 5% +推廣貿易服務稅 0.04%
  3. ★2025 年底前,電動車完稅價格 140 萬元以下免徵貨物稅 (30%),超過 140 萬元部分則採貨物稅減半徵收 (15%)。

假設 1 輛完稅價格 100 萬的美國車(2.0 以下),目前照目前標準課稅後,100 萬+60.43 萬的進口稅=160.43 萬元。

假設 1 輛完稅價格 100 萬的美國電動車,照目前關稅 17.5%、符合免徵貨物稅、營業稅 5%與推廣貿易服務稅 0.04%計算後,新車進口成本是 100 萬元元 + 23.42 萬元的進口稅=123.42 萬元。

接下來,就要看臺美雙方如何談對等關稅制,我們以兩種可能的「對等關稅」來推估。

狀況 1:如果單純只調整關稅,臺美對等關稅 2.5%

  1. 〈關稅 2.5%課稅公式〉:臺灣汽車關稅 2.5%+貨物稅 25% (排氣量 2.0 以下) or 30% (排氣量 2.0 以上) 「2025 年底,電車完稅價格 140 萬元以下免徵貨物稅,140 萬元以上貨物稅減半」+營業稅 5%+推廣貿易服務稅 0.04%

臺美對等課關稅 2.5%後。

假設 1 輛完稅價格 100 萬的美國進口車(2.0 以下),新車進口成本是 100 萬+34.56 萬的進口稅=134.56 萬元。

假設 1 輛完稅價格 100 萬的美國進口電車,目前照目前有免徵貨物稅的標準課稅後,新車進口成本是 100 萬元+7.66 萬元的進口稅=107.66 萬元。

狀況 2:假設臺美把所有進口稅,統包為對等 2.5%

  1. 〈統包關稅 2.5%課稅公式〉:臺灣汽車關稅 2.5%+貨物稅 0%+營業稅 0% +推廣貿易服務稅 0%

假設 1 輛完稅價格 100 萬的美國車 (2.0 以下) ,100 萬元+2.5 萬元的稅=102.5 萬 (較現行 160.43 萬元,進口成本降 57.93 萬元)

範例:如果 1 輛進口成本 160 萬元,臺灣售價 200 萬元的美國車,若完全反應關稅調降能有約 60 萬元的降價幅度,在不變動原有利潤模式下,新車售價可調降到約 140 萬元。

假設 1 輛完稅價格 100 萬的美國進口電動車,新車進口成本是 100 萬元+2.5 萬元的稅=102.5 萬 (較現行 123.42 萬元,進口成本調降 20.92 萬元)

範例:如果 1 輛進口成本 123.42 萬元,臺灣售價 150 萬元的美國進口電動車,在不變動原有利潤模式下,可以降價約 20 萬元,新車售價可調降到約 130 萬元。

從上述的算式,毫無疑問地,可以看到臺美雙方若針對汽車實施「對等關稅」,將可以大幅度降低自美國進口汽車的課稅成本,另一方面,也勢必「大海嘯等級」衝擊其他非美國進口汽車的成本競爭力,甚至連國產車也難以倖免,也很有可能引發新一波的關稅衝突。如何協商與拿捏,將考驗政府行政與外交體系的智慧。


如果臺灣跟美國走向對等關稅制 ,從試算解析臺灣自美國進口汽車的關稅成本會降低多少?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4 00:00:00

發文

#620588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美國總統川普於 2 月 13 日宣布「對等關稅」計畫,並引起全球各國震撼。當然,「對等關稅」不難理解,就是美國要求跟貿易國採用相同的關稅標準,所以,如果你的關稅如果比美國高,要嘛美國跟著調高關稅跟你一樣,就是你自己調降關稅來跟美國關稅一樣。

雖然賴清德總統於 2 月 14 日舉行國安高層會議,會後也在總統府發表談話,針對臺美關係、半導體產業發展以及兩岸關係等三大面向,提出明確的國家策略方案。不過,賴總統此次談話內容,尚未對美國「對等關稅」計畫做出初步回應,應該仍需要時間與美國政府進行協商。

現在,U-CAR 就關稅制度來試算,如果臺灣跟美國走向對等關稅制 (臺灣關稅調降到跟美國相同),會讓臺灣自美國進口汽車的關稅成本降低多少?

首先,我們先來看美國與臺灣的汽車關稅結構。

  1. 〈美國汽車關稅 2.5%〉
  2. 〈現行臺灣進口車課稅公式〉:關稅 17.5%+ 貨物稅 25% / 30% (排氣量 2,000 C.C.以下課徵 25%,排氣量 2,001 C.C.以上課徵 30%) +營業稅 5% +推廣貿易服務稅 0.04%
  3. ★2025 年底前,電動車完稅價格 140 萬元以下免徵貨物稅 (30%),超過 140 萬元部分則採貨物稅減半徵收 (15%)。

假設 1 輛完稅價格 100 萬的美國車(2.0 以下),目前照目前標準課稅後,100 萬+60.43 萬的進口稅=160.43 萬元。

假設 1 輛完稅價格 100 萬的美國電動車,照目前關稅 17.5%、符合免徵貨物稅、營業稅 5%與推廣貿易服務稅 0.04%計算後,新車進口成本是 100 萬元元 + 23.42 萬元的進口稅=123.42 萬元。

接下來,就要看臺美雙方如何談對等關稅制,我們以兩種可能的「對等關稅」來推估。

狀況 1:如果單純只調整關稅,臺美對等關稅 2.5%

  1. 〈關稅 2.5%課稅公式〉:臺灣汽車關稅 2.5%+貨物稅 25% (排氣量 2.0 以下) or 30% (排氣量 2.0 以上) 「2025 年底,電車完稅價格 140 萬元以下免徵貨物稅,140 萬元以上貨物稅減半」+營業稅 5%+推廣貿易服務稅 0.04%

臺美對等課關稅 2.5%後。

假設 1 輛完稅價格 100 萬的美國進口車(2.0 以下),新車進口成本是 100 萬+34.56 萬的進口稅=134.56 萬元。

假設 1 輛完稅價格 100 萬的美國進口電車,目前照目前有免徵貨物稅的標準課稅後,新車進口成本是 100 萬元+7.66 萬元的進口稅=107.66 萬元。

狀況 2:假設臺美把所有進口稅,統包為對等 2.5%

  1. 〈統包關稅 2.5%課稅公式〉:臺灣汽車關稅 2.5%+貨物稅 0%+營業稅 0% +推廣貿易服務稅 0%

假設 1 輛完稅價格 100 萬的美國車 (2.0 以下) ,100 萬元+2.5 萬元的稅=102.5 萬 (較現行 160.43 萬元,進口成本降 57.93 萬元)

範例:如果 1 輛進口成本 160 萬元,臺灣售價 200 萬元的美國車,若完全反應關稅調降能有約 60 萬元的降價幅度,在不變動原有利潤模式下,新車售價可調降到約 140 萬元。

假設 1 輛完稅價格 100 萬的美國進口電動車,新車進口成本是 100 萬元+2.5 萬元的稅=102.5 萬 (較現行 123.42 萬元,進口成本調降 20.92 萬元)

範例:如果 1 輛進口成本 123.42 萬元,臺灣售價 150 萬元的美國進口電動車,在不變動原有利潤模式下,可以降價約 20 萬元,新車售價可調降到約 130 萬元。

從上述的算式,毫無疑問地,可以看到臺美雙方若針對汽車實施「對等關稅」,將可以大幅度降低自美國進口汽車的課稅成本,另一方面,也勢必「大海嘯等級」衝擊其他非美國進口汽車的成本競爭力,甚至連國產車也難以倖免,也很有可能引發新一波的關稅衝突。如何協商與拿捏,將考驗政府行政與外交體系的智慧。


30款車受測,X5、Santa Fe、EV9、NX、Sorento、Camry等車獲得Good,IIHS公布前方預警碰撞最新測試結果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3 16:00:00

發文

#620588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IIHS 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局在 2024 年提升了前方碰撞預警測試的難度,而在同年 4 月所公布的測試結果中,共計 10 輛中型 SUV 僅有 Subaru Forester 拿到 Good ( 良好 ) 、Honda CR-V 與 Toyota RAV4 則是 Acceptable ( 可接受 ) ,整體說表現並不是很理想,剩下的車型則被評為 Marginal ( 邊緣 ) 或 Poor ( 差 ) 。

不過在近期最新接受測試的 30 款車型中,有 22 款、也就是超過 7 成得到了 Good 或 Acceptable,拿到 Good 車款也包含我們較熟悉的 BMW X5、X6、Hyundai Santa Fe、Kia EV9、Sorento、Lexus NX、Subaru Forester、Toyota Camry,而 Mercedes-Benz E-Class 則因系統的標配與選配有著 Good 或 Acceptable。

前方碰撞預警獲得 Good 的車款。
前方碰撞預警獲得 Acceptable、Marginal、Poor 的車款。

多種環境測試條件,目標物為機車時是最大考驗

IIHS 原先的前方預警碰撞測試是設定在時速 12 英里 ( 20 公里 ) 與 25 英里 ( 40 公里 ) ,前方的目標則是乘用車、並行駛在車道中央,而在更新後速度則有著時速 31 英里 ( 50 公里 ) 、37 英里 ( 60 公里 ) 和 43 英里 ( 70 公里 ) ,同時前方除了原先的乘用車之外,另外也增加了機車與大卡車作為目標,而在測試當下,大卡車是行駛在道路中央,至於汽車和機車則是行駛在中央、但會向左或向右偏移。

前方預警碰撞測試更新後速度則有著時速 31 英里、37 英里和 43 英里,同時前方除了原先的乘用車之外,另外也增加了機車與大卡車作為目標,而在測試當下,大卡車是行駛在道路中央,至於汽車和機車則是行駛在中央、但會向左或向右偏移。

而在測試的評分標準主要會針對碰撞警示和自動煞停能力,若測試車輛不能以最大減速作為評分,屆時將透過前方碰撞預警系統時間作為評估標準,至於在大卡車測試的情境下,僅有評測警示系統的部分,測試車輛最終將駛離車道以避免碰撞。另外 AEB 自動煞停的部分,預計碰撞時間至少 2.1 秒前來警告、以及大幅度的減速都會獲得分數,減速佔整體分數的 3 分之 2、警告佔 3 分之 1。

AEB 自動煞停的部分,預計碰撞時間至少 2.1 秒前來警告、以及大幅度的減速都會獲得分數,減速佔整體分數的 3 分之 2、警告佔 3 分之 1。

IIHS 表示,評比優異的系統在針對所有乘用車的試驗中,都能夠及時發出前方碰撞警示,並在撞擊前完全停止,並且在大部分針對機車的試驗中也能完成,而針對大卡車的試驗中,則在所有測試中都能及時提供警示。不過 IIHS 也提到,一些車輛在機車測試情境中,儘管在撞擊目標前有大幅減速,但最終未能於一項或多項情形中在撞擊目標前煞停,另外也有幾輛車在對機車發出前方碰撞警示時遲了 0.1 到 0.2 秒。

IIHS 表示,評比優異的系統在針對所有乘用車的試驗中,都能夠及時發出前方碰撞警示,並在撞擊前完全停止,並且在大部分針對機車的試驗中也能完成,而針對大卡車的試驗中,則在所有測試中都能及時提供警示。
廣  告

IIHS 也提到,表現不佳車款主要是在目標物為機車的測試環節。整體來說,獲得 Acceptable 評價的系統在大部分測試環節,都能夠在撞擊前將車輛煞停、並及時發出警報,然而,在高速下的表現較為不理想,尤其是在機車為目標物的情況下,在時速 43 英里 ( 70 公里 ) 的時速測試場景中,均未能避免與機車的碰撞,甚至有些情況下以超過 25 英里 ( 40 公里 ) 的時速撞擊目標物。

整體來說,獲得 Acceptable 評價的系統在大部分測試環節,都能夠在撞擊前將車輛煞停、並及時發出警報,然而,在高速下的表現較為不理想,尤其是在機車為目標物的情況下,在時速 43 英里的時速測試場景中,均未能避免與機車的碰撞。

至於評級 Poor ( 差 ) 的車款中,都在最慢的時速 31 英里情境下撞擊到機車,並且有些車輛幾乎沒有減速、或沒有及時發出警告。不僅如此,在對乘用車的測試環節中同樣表現也不理想,在時速 37 英里 ( 60 公里 ) 的測試環節下進行 AEB 測試,但對前方的目標物減速不足,不過大部分在對乘用車和大卡車的試驗中,系統是能及時發出前方碰撞警示。

至於評級 Poor ( 差 ) 的車款中,都在最慢的時速 31 英里情境下撞擊到機車,並且有些車輛幾乎沒有減速、或沒有及時發出警告。

IIHS 總裁 David Harkey 表示:「這些結果顯示,在高速狀態下避免撞擊,尤其是與機車的碰撞,仍是某些系統面臨的挑戰。機車是一個特別令人擔憂的領域,因為與乘用車的乘員不同,騎士在碰撞傷害方面幾乎沒有保護。」


價格直攻主流跨界級距,高顏值油電新星─Peugeot 408 Hybrid試駕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3 16:00:00

發文

#6205884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Peugeot 於 2022 年 6 月發表全新 408 車系,在 Fastback 斜背轎跑輪廓下,融入跨界休旅元素,成功吸引市場目光。時隔一年,國內總代理寶嘉聯合宣佈正式導入 Peugeot 408,初期以 1.2 升 3 缸汽油渦輪引擎、3 種車型編成與市場溝通,建議售價自 136.9 萬起,成為品牌除了正統休旅之外,搶攻跨界級距的銷售亮點。

Peugeot 於 2022 年 6 月發表全新 408 車系,在 Fastback 斜背轎跑輪廓下,融入跨界休旅元素,成功吸引市場目光。
Peugeot 總代理寶嘉聯合最早於 2023 年 6 月導入 408 車系,初期以 1.2 升 3 缸汽油渦輪引擎、3 種車型編成與市場溝通,建議售價自 136.9 萬起。

Stellantis 集團積極邁入電氣化發展的同時,Peugeot 408 率先在海外市場推出導入 48V 輕油電技術的「Hybrid」車型,以及具備純電行駛能力的 PHEV 車型 ; 2024 下半年,原廠趁勝追擊,亮相搭載可用 58.2 kWh 電池、具備 453 公里續航表現的純電 E-408,再次強化車系與新能源技術、淨零碳排的連結。

Stellantis 集團積極邁入電氣化發展,Peugeot 408 率先在海外市場推出導入 48V 輕油電技術的「Hybrid」車型,以及具備純電行駛能力的 PHEV 車型。
2024 下半年 Peugeot 亮相搭載可用 58.2 kWh 電池、具備 453 公里續航表現的純電 E-408,強化車系與新能源技術、淨零碳排的連結。

品牌國內首款 P2 Hybrid 導入,跳脫傳統油電駕馭感受

2025 年開春之際,總代理寶嘉聯合以「顛覆動能新勢力」為主題,宣佈為國內市場導入搭載全新「Hybrid」動力的 Peugeot 408 與 2008,作為新年式車型,取代過去 1.2 升 3 缸汽油渦輪動力的版本 ; 宣示品牌在臺產品陣容跨入新能源時代的第一步,更強調 P2 Hybrid 動力,能帶來不同於傳統油電系統的駕駛體驗。

Peugeot 總代理寶嘉聯合以「顛覆動能新勢力」為主題,宣佈為國內市場導入搭載全新「Hybrid」動力的 408 與 2008。
新年式 408 Hybrid 取代過去 1.2 升 3 缸汽油渦輪動力的版本,原廠強調 P2 Hybrid 動力,能帶來不同於傳統油電系統的駕駛體驗。

新年式 408 編成調整:動力/配備升級,價格調降有感

國內市場導入的新年式 408,採用全新 Hybrid 輕油電動力,維持 3 種車型編成,不過原廠在車型劃分上略有差異,與以往 Allure、GT 與 GT Premium 的等級差異化,改由 Allure、GT Premium 與 GT Premium Cielo 取代。

新年式 408 採用全新 Hybrid 輕油電動力,維持 3 種車型編成,不過車型劃分上改由 Allure、GT Premium 與 GT Premium Cielo 取代。

令消費者有感的是,408 Hybrid 除了換新動力、配備升級,新年式更迎來售價調降,原先 136.9 萬起至 156.9 萬的售價,調整為 119.9 萬起至 137.9 萬,車系降幅達 17 萬至 19 萬 ; 此舉讓 408 入主門檻下探主流市場售價區間,同時有望挑戰國產、進口跨界車型,讓 Peugeot 品牌競爭力大幅提升。

聚焦 GT Premium 車型,滿配亮點挑戰銷售主力

本次試駕的新年式 Peugeot 408 Hybrid,聚焦中階 GT Premium 車型,建議售價為新臺幣 132.9 萬,配備較入門 Allure 增加不少亮點,包含 Matrix LED 頭燈、3D 獅爪 LED 尾燈、GT 專屬徽飾/內裝佈局等均列為標準配備,且同步強化便利性配備、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與價差 5 萬的 GT Premium Cielo 車型也僅有「全景式可開啟式玻璃車頂」單項配備的差異。

本次試駕的新年式 Peugeot 408 Hybrid,聚焦中階 GT Premium 車型,建議售價為新臺幣 132.9 萬。
本次試駕的新年式 408 Hybrid GT Premium,配備較入門 Allure 增加不少亮點,包含 3D 獅爪 LED 尾燈、GT 專屬徽飾均列為標準配備。

Peugeot 408 Hybrid 的車身尺碼與舊年式相同,長寬高維持 4,685 x 1,850 x 1,482 mm,軸距則為 2,785 mm,其斜背轎跑的跨界定位,現階段在國內市場並無直接競爭對手 ; 車色部分國內提供珍珠黑、迷戀藍、魅惑紅、月神灰與試駕車採用的「雪獅白」共 5 種塗裝。

Peugeot 408 Hybrid 的車身尺碼長寬高維持 4,685 x 1,850 x 1,482 mm,軸距則為 2,785 mm,其斜背轎跑的跨界定位,現階段在國內市場並無直接競爭對手。
408 Hybrid 國內提供珍珠黑、迷戀藍、魅惑紅、月神灰與試駕車採用的「雪獅白」共 5 種塗裝。

加入新世代獅王設計意象,GT Premium 散發性能氛圍

Peugeot 408 Hybrid 車頭以 3D 獅王鬃毛風格水箱罩、Matrix LED 頭燈作為主視覺,搭配 408 車名字樣、新式樣廠徽與 LED 獠牙晝行燈,詮釋品牌新世代家族語彙,全車系配置亮黑後視鏡蓋、B 柱飾蓋、鯊魚鰭天線與後座隔熱染色玻璃,GT Premium 以上車型在車側將提供 GT 專屬車側盾形獅徽。

408 Hybrid 全車系搭載 LED 頭燈組、LED 獠牙晝行燈,中階 GT Premium 以上車型額外升級 Matrix LED 頭燈。
408 Hybrid 車頭以 3D 獅王鬃毛風格水箱罩作為主視覺,前保桿透過烤漆材質、下緣黑色防刮強化跨界視覺感受。
408 Hybrid 車頭配置新世代獅王廠徽、408 專屬車名字樣,GT Premium 以上車型在車側將提供 GT 專屬車側盾形獅徽。

408 Hybrid 擁有不容錯認的車側線條,Fastback 率性輪廓下,透過防刮飾板與板件線條勾勒跨界休旅風格,全車系採用 19 吋配胎 (205/55 R19),GT Premium 以上車型則擁有專屬鑽石切削黑銀雙采鋁圈 (附空氣擾流飾蓋) ; 傾斜的後檔上方提供造型立體的類尾翼裝飾,延續後輪弧的線條,則向車尾延伸構成短捷鴨尾。

408 Hybrid 擁有不容錯認的車側線條,Fastback 率性輪廓下,透過防刮飾板與板件線條勾勒跨界休旅風格,傾斜的後檔上方提供造型立體的類尾翼裝飾。
408 Hybrid 全車系採用 19 吋配胎 (205/55 R19),GT Premium 以上車型擁有專屬鑽石切削黑銀雙采鋁圈 (附空氣擾流飾蓋)。

408 Hybrid GT Premium 以上車型升級 3D 獅爪 LED 尾燈,中央透過鋼琴烤漆飾版結合嶄新廠徽,營造貫穿視覺效果,尾門左下呈現 408 車型字樣,右下則標示 GT 專屬識別,不過並沒有像 2008 Hybrid 提供「Hybrid」字樣識別,後保桿以誇張造型整合黑色防刮材質,內部刻畫立體紋路,施以烤漆飾條點綴,兩側更整合使用傳統光源的後霧燈與倒車燈。

408 Hybrid 全車系搭載 LED 尾燈組,中階 GT Premium 以上車型額外升級為 3D 獅爪 LED 尾燈。
408 Hybrid 尾燈透過鋼琴烤漆飾版結合嶄新廠徽,營造貫穿視覺效果,尾門並沒有像 2008 Hybrid 提供「Hybrid」字樣識別。
408 Hybrid 後保桿以誇張造型整合黑色防刮材質,內部刻畫立體紋路,施以烤漆飾條點綴,兩側更整合使用傳統光源的後霧燈與倒車燈。

i-Cockpit 駕駛介面配置 3D 投影數位儀表,內裝用料及設計感取勝

坐進 408 Hybrid GT Premium 的車室,整體架構與舊年式車型並無明顯更動,Peugeot i-Cockpit 駕駛介面前方提供 3D 立體投影式抬頭顯示儀表、GT 小盤徑皮革方向盤,數位儀表顯示內容豐富,畫質細膩且流暢度佳,可切換包含雙環式、駕駛輔助、動力流、地圖為主等多種風格,除了檢視行車資訊、能耗之外,還能夠顯示動能回收、油/電輸出佔比等,強化「Hybrid」輕油電動力與駕駛者之間的互動性。

408 Hybrid GT Premium 採用 Peugeot i-Cockpit 駕駛介面,提供 GT 小盤徑皮革方向盤。
408 Hybrid GT Premium 搭載 3D 立體投影式抬頭顯示儀表,切換包含雙環式、駕駛輔助、動力流、地圖為主等多種風格。
408 Hybrid GT Premium 搭載 3D 立體投影式抬頭顯示儀表,可檢視行車資訊、即時能耗。
408 Hybrid 可透過實體按鍵切換行車模式,數位儀表依照運動、標準、ECO 將提供不同配色風格。

408 Hybrid 的中控臺以皮質、軟質塑料、車縫線與類金屬/鋼琴烤漆飾板,展現品牌中高階戰力質感水準,中央提供 10 吋 HD 全彩多媒體觸控螢幕,整合車輛設定、無線裝置連接、倒車影像輔助等多元化內容 ; GT Premium 以上車型升級「i-Toggles 虛擬按鍵觸控面板」,可透過自定義快捷鍵操作媒體、TomTom 導航、雙區恆溫空調等功能,下方保留一排類金屬實體按鍵,提供音量、除霧與警示燈等功能。

408 Hybrid 中控臺提供 10 吋 HD 全彩多媒體觸控螢幕,整合車輛設定、無線裝置連接、倒車影像輔助等多元化內容 。
408 Hybrid 搭載雙區恆溫空調系統,同時具備空氣品牌偵測功能。
408 Hybrid GT Premium 以上車型升級「i-Toggles 虛擬按鍵觸控面板」,同時標配 TomTom 原廠導航系統。

本次試駕 408 Hybrid GT Premium 車型,在中央鞍座前方配置無線充電板,霧銀飾板整合引擎啟動鈕、e-Toggle 電傳線控撥動式排檔與行車模式切換,下層空間囊括 12V、USB-C 電源插孔,附夾緊功能的杯架可透過拉簾啟閉,後方則提供電子手煞車、開方式置物凹槽與對開式前座中央扶手。

本次試駕 408 Hybrid GT Premium 車型,在中央鞍座前方配置無線充電板,霧銀飾板整合 e-Toggle 電傳線控撥動式排檔與行車模式切換。

跑格座椅設定強化支撐性,體驗跨界轎跑空間機能

408 Hybrid 全車系提供跑車化座椅,本次試駕的 GT Premium 以上車型升級專屬麂皮/皮革/織布材質鋪陳,同時享有加熱與按摩機能,原廠強調,駕駛座擁有 10 向電動調整、手動延伸推靠之外,更具備 AGR 德國脊背協會認證,副駕駛則提供 6 向電動調整。

408 Hybrid 全車系提供跑車化座椅,本次試駕的 GT Premium 以上車型升級專屬麂皮/皮革/織布材質鋪陳,駕駛座具備 AGR 德國脊背協會認證。
408 Hybrid GT Premium 以上車型享有雙前座加熱、按摩機能。

實際乘坐體驗,可感受到 408 Hybrid 雙前座椅的設計、剪裁強調包覆性,透過麂皮、皮革與織布等複合式材質組成,除了滿足跑格視覺氛圍之外,更能夠在過彎、操駕時穩固駕駛,以足夠的支撐性,搭配多角度電動調整、腿靠延伸,對應不同身形駕駛者的乘坐需求。

408 Hybrid 雙前座椅剪裁強調包覆性,透過麂皮、皮革與織布等複合式材質組成,搭配足夠支撐性、多角度電動調整、腿靠延伸,能滿足不同身形駕駛者的乘坐需求。

408 Hybrid 在後座部分,包含座椅、門板均與前門沒有明顯差異,以身高 182 公分的筆者示範,在前座標準坐姿之下,後座膝部空間仍有 2 個拳頭的餘裕,不過頭部空間受限斜背轎跑的車頂造型,僅剩下 2~3 個指頭的距離 ; 轎車底盤設定下,以成年男性乘坐,會稍稍感到後排椅墊長度略短,不過地板鼓起的面積尚可接受,後座提供扶手與車門杯架,中央更配置獨立空調出風口、2 組 USB-C 接孔。

以身高 182 公分的筆者示範,408 Hybrid 在前座標準坐姿之下,後座膝部空間仍有 2 個拳頭的餘裕,不過頭部空間受限斜背轎跑的車頂造型,僅剩下 2~3 個指頭的距離。
408 Hybrid 後座地板鼓起的面積尚可接受,中央配置獨立空調出風口、2 組 USB-C 接孔。

後車廂機能方面,408 Hybrid 擁有不同於一般轎車的斜背設計,因此在尾門開啟高度、置物便利性上,較一般車款更具優勢,原廠公佈數據顯示,標準 5 人乘坐模式下,行李廂容積為 536 公升,足以應付多數家庭日常使用,若將後座 6/4 分離傾倒後,則可創造至多 1,611 公升的置物容積 ; 後廂兩側除了掛鉤、實體障板、12V 電源供應與 LED 光源照明之外,GT Premium 以上車型更具備 One Touch 椅背前傾收折功能。

408 Hybrid 在 5 人乘坐模式下,行李廂容積為 536 公升,若將後座 6/4 分離傾倒後,則可創造至多 1,611 公升的置物容積。

第 3 代 PureTech 汽油渦輪動力,導入 48V 輕油電技術

以新年式導入國內市場的 408 Hybrid,換上第 3 代 PureTech 1.2 升 3 缸汽油渦輪引擎 (代號 EB2LT),加入原廠溝通「P2 Hybrid」的 48V 輕油電技術,搭配 aDSC6 濕式雙離合器 6 速自手排變速箱,內建永磁同步電動馬達。據原廠公佈數據顯示,最大馬力達 136 匹 (+21 匹,電動馬達),最大扭力則為 23.5 公斤米 (+5.2 公斤米,電動馬達),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 9.4 秒,極速可達到 205 公里。

408 Hybrid 換上第 3 代 PureTech 1.2 升 3 缸汽油渦輪引擎,加入「P2 Hybrid」48V 輕油電技術,搭配 aDSC6 濕式雙離合器 6 速自手排變速箱,內建永磁同步電動馬達。
原廠公佈數據顯示,408 Hybrid 的最大馬力達 136 匹 (+21 匹,電動馬達),最大扭力則為 23.5 公斤米 (+5.2 公斤米,電動馬達),自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 9.4 秒,極速可達到 205 公里。

延續 1.2 升引擎特性,兼具節能、操控樂趣與即時輸出表現

實際體驗本次試駕的重點「P2 Hybrid」系統,可以發現,在相同 1.2 升汽油渦輪引擎基礎之下,動力傳輸對比過去輕油電輔助的版本,更為直覺 ; 原廠強調,引擎在 1,750 轉即觸發最大扭力,動力延伸性橫跨低速至中高速,最佳化節能表現的同時,創造具即時性的動力輸出。

在相同 1.2 升汽油渦輪引擎基礎之下,408 Hybrid 的動力傳輸對比過去更為直覺,原廠強調,引擎最佳化節能表現的同時,創造具即時性的動力輸出。

408 Hybrid 在車輛靜止怠速的情況下,受到 3 缸渦輪引擎先天條件影響,震動感受稍稍明顯,不過原廠提到,導入 48V 輕油電、引擎平衡軸技術後,確實能夠大幅降低、抑制行駛過程中,或者車輛重新啟動當下,引擎傳遞進車室空間的震動。

408 Hybrid 在車輛靜止怠速的情況下,震動感受稍稍明顯,但透過 48V 輕油電、引擎平衡軸技術,能大幅降低、抑制行駛過程中、車輛啟動當下,引擎傳遞進車室空間的震動。

相較過去 408 搭載的 EAT8 8 速手自排變速箱,提供綿密換檔、動力傳輸的體驗,本次 408 Hybrid 換上全新 6 速自手排變速箱,在實際體驗中,可帶來更直覺的引擎輸出銜接,搭配方向盤後方的換檔撥片、手排模式,將可以強化駕駛與車輛間的連結及樂趣。

408 Hybrid 換上 6 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可帶來更直覺的引擎輸出銜接,搭配方向盤後方的換檔撥片、手排模式,將可以強化駕駛與車輛間的連結及樂趣。

數位儀表即時顯示動力來源,純電模式使用佔比較預期更高

搭載全新 P2 Hybrid 系統,408 Hybrid 在行駛過程中,並不會有傳統油電系統明顯介入、切換的落差,整體動能轉換過程順暢,駕駛能透過數位儀表,查看即時動力輸出來源。原廠宣稱在都會駕駛條件下,電動行駛模式可佔總行駛里程的 50%,若是時速 145 公里以內的高速行駛,引擎將會視路況、油門踏板深淺,停止運轉達到節能的效果 ; 雖然短暫試駕過程中,實測出現純電模式的佔比約 30~40%,不過仍能透過 408 Hybrid 的全新油電系統,感受品牌電能化發展的大步邁進。

能透過 408 Hybrid 的數位儀表,查看即時動力輸出來源,原廠稱都會條件下,電動行駛模式可佔總行駛里程的 50。
搭載全新 P2 Hybrid 系統的 408 Hybrid,在行駛過程中,並不會有傳統油電系統明顯介入、切換的落差,整體動能轉換過程順暢。
短暫試駕過程中,儀表顯示出現純電模式的佔比約 30~40%,不過依舊能透過 408 Hybrid 的全新油電系統,感受品牌電能化發展的大步邁進。

P2 Hybrid 面對臺灣用路環境值得關注,原廠延長保固強化競爭優勢

回顧全球 Hybrid 油電動力系統的發展,超過百年的演進歷史中,Toyota 集團透過 Prius 車系,將 Hybrid 技術 (串並聯式) 投入量產階段,並持續推進集團、品牌旗下諸多車型 ; 至於 Honda Insight、Mercedes-Benz S400h 則透過並聯式 Hybrid,帶給市場科技、創新的具節能的代步選項。

全球 Hybrid 油電動力系統演進超過百年歷史,Toyota 集團透過 Prius 車系,將 Hybrid 技術 (串並聯式) 投入量產階段,並持續推進集團、品牌旗下諸多車型。
Honda Insight、Mercedes-Benz S400h 透過並聯式 Hybrid,帶給市場科技、創新的具節能的代步選項。

導入 48V 輕油電技術的 408 Hybrid,在動力架構上,與市場熟知、Toyota 體系的 Hybrid 油電不同,選擇在變速箱前端 (與引擎、離合器之間) 加入永磁同步電動馬達及電池模組,並且與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共組「P2 Hybrid」系統 ; 精密、嶄新的動力架構,在臺灣市場面對較歐洲更為炎熱、雍塞的用車環境,因此耐用度、妥善率方面,將成為後續值得關注的考驗。

對應嚴苛的使用條件,總代理寶嘉聯合針對首波購車的車主,加贈「5 年/15 萬公里延長保固」,強化產品競爭優勢,同時也讓消費者對於搭載 P2 Hybrid 系統的車款,在購置、使用上更為安心。

408 Hybrid 搭載精密、嶄新的 P2 Hybrid 動力架構,在臺灣市場面對較歐洲更為炎熱、雍塞的用車環境,因此耐用度、妥善率方面,將成為後續值得關注的考驗。
總代理寶嘉聯合針對首波購車的 408 Hybrid 車主,加贈「5 年/15 萬公里延長保固」,強化產品競爭優勢,同時也讓消費者對於搭載 P2 Hybrid 系統的車款,在購置、使用上更為安心。

歐系底盤柔韌回饋,跑車化座椅取得舒適平衡

408 Hybrid 作為品牌中高階戰力,在駕馭質感部分,保留 Peugeot 一慣的扎實組裝,底盤面對一般道路,提供歐系血統硬朗中帶有柔韌的回饋 ; 跨界轎跑設定之下,408 Hybrid 保有接近轎車的低重心、操控穩定性,搭配具有支撐性的跑車化座椅,讓駕駛、車內乘員取得舒適平衡,對應多數消費者的代步需求,符合品牌產品定位、百萬等級水準以上表現。

駕馭質感方面,408 Hybrid 保留一慣的扎實組裝,底盤面對一般道路,提供歐系血統硬朗中帶有柔韌的回饋。
408 Hybrid 保有接近轎車的低重心、操控穩定性,搭配具有支撐性的跑車化座椅,讓駕駛、車內乘員取得舒適平衡,符合品牌產品定位、百萬等級水準以上表現。

實測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中階以上升級 BSM、LPA 與 RCTA

原廠規劃下,408 Hybrid 全車系標配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包含 ACC 主動式定速巡航 (附 Stop&Go)、SLI 速率掃描辨識、LKA 車道維持輔助、FCW 前方碰撞預警等,GT Premium 以上車型更升級 BSM 盲點偵測警示、LPA 車道保持輔助、RCTA 後方車流警示與 360 度環景影像輔助等,提供更全面的駕駛防護。

408 Hybrid 全車系標配先進駕駛輔助系統,GT Premium 以上車型更升級 BSM、LPA、RCTA 後與 360 度環景影像輔助。

實際體驗下,408 Hybrid 搭載的駕駛輔助系統,即便面對彎道幅度稍大的路況,仍能夠持續且順暢運作,針對前方車輛的判斷,可提供柔和、線性的加減速 ; 筆者認為,系統在 Level 2 駕駛輔助等級定義上,展現較預期更細膩的作動表現。(駕駛輔助系統僅提供限定條件下,「輔助」車輛用途,並非可完全/過度依賴的自動駕駛功能。)

實際體驗 408 Hybrid 搭載的駕駛輔助系統,針對前方車輛的判斷,可提供柔和、線性的加減速,展現較預期更細膩的作動表現。

顏值前段班,價格戰直攻主流跨界級距

408 Hybrid 在國內市場中展現跨界定位的獨特性,「高顏值」與豐富配備加成下,成為路上、車壇中的「眼球吸引器」; 新年式改款後,保有以上優勢,同時引爆車系售價「價格戰」,讓入手門檻直逼主流跨界、休旅級距,成為品牌佈局國內重點。

408 Hybrid 在國內市場中展現跨界定位的獨特性,「高顏值」與豐富配備加成下,成為路上、車壇中的「眼球吸引器」。
新年式 408 Hybrid,保留既有優勢,同時引爆車系售價「價格戰」,讓入手門檻直逼主流跨界、休旅級距,成為品牌佈局國內重點。

滿足法系浪漫跨界想像,油電新星登臺

綜觀而言,408 Hybrid 成功引起市場對法式品牌、輕油電車型的關注,縱使車系推出至今將邁入第 3 年,仍透過獨有法系美學、水準以上的用料選材,滿足市場對於進口跨界車型的想像。新年式 408 Hybrid 以動力作為亮點,為品牌注入新勢力,售價調降搭配豐富的配備基礎,凸顯產品魅力,成為進口跨界新能源車款選項中的新星,未來品牌若持續強化電氣化戰力,導入純電 E-408,將為臺灣市場提供更完成的產品佈局。

408 Hybrid 成功引起市場對法式品牌、輕油電車型的關注,透過獨有法系美學、水準以上的用料選材,滿足市場對於進口跨界車型的想像。
新年式 408 Hybrid 以動力作為亮點,為品牌注入新勢力,售價調降搭配豐富的配備基礎,凸顯產品魅力,成為進口跨界新能源車款選項中的新星。

一般車型212萬與306萬、M2自排與手排皆為375萬,小改款BMW 2 Series Coupé與M2 Coupé上市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2 16:00:00

發文

#6205868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BMW 總代理汎德先前在 2024 年 9 月就已展開 M2 車系預售,如今同步在 2025 年 2 月上市小改款 M2 與一般版 2 Series Coupé新車,2 Series Coupé分為售價 212 萬 220i M Sport、306 萬 M240i xDrive 雙車型,各較改款前調漲 3 萬、7 萬;性能 M2 則與預售相同,自排與此代首度引進的手排版皆為 375 萬、比改款前多出 6 萬,但動力則由 460 匹增加 20 匹、來到 480 匹。小改款雙車系最主要導入 BMW OS 8.5 系統、AR 擴增實境導航,一般車型更統一增列 360 度環景、頂級水晶中控套件。

BMW 同步在 2025 年 2 月上市小改款 M2 與一般版 2 Series Coupé新車,2 Series Coupé分為售價 212 萬 220i M Sport、306 萬 M240i xDrive 雙車型;性能 M2 則與預售相同,自排與此代首度引進的手排版皆為 375 萬,動力則由 460 匹增加至 480 匹。

BMW 原廠在 2024 年 6 月同步發表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與 M2,總代理汎德先前在 2024 年 9 月公布 M2 預售,開出 M2 8 速自排版 375 萬、 M2 手排車型 375 萬的預售價,比起先前 369 萬上調約 6 萬,其中手排車型將是此代首度導入、並僅限量引進 30 輛,最大馬力雙車型皆比改款前增加 20 匹、來到 480 匹。雙車型還另外提供加價 45 萬的 Racing Package,套件包含 M 碳纖維車頂、M 雙前座碳纖維賽車桶型座椅、專屬 Merino 真皮內裝、雙前座加熱座椅等。

BMW 原廠在 2024 年 6 月同步發表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與 M2。

如今小改款 M2 與一般版的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同步上市。外觀變化部分,以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為例,最主要為 220i M Sport 車型將雙腎水箱護罩內側飾條,由改款前的高光澤鍍鉻、更換為緞面材質。而性能車型 M240i 則在前保桿下方氣壩、加入專屬的 M 三色徽飾點綴,M240i 在改款後更在水箱護罩、氣壩、雙肋後視鏡等處,從過去的鈰灰色套件、改為黑色高光澤外觀套件處理,M240i 更在足下換全新的 19 吋 M 雙輻式 995M 型黑色高光澤輪圈。

性能車型 M240i 則在前保桿下方氣壩、加入專屬的 M 三色徽飾點綴。

小改款 M2 車系在外觀方面,最主要將足下的胎圈組升級為前 19 吋/後 20 吋 M 雙輻式 930M 型銀黑雙色輪圈,並提供新款前 19 吋/後 20 吋 M 雙輻式 930M 型銀色輪圈作為選配。車身尾部的 M2 黑色高光澤車型銘牌、首度加入銀色外框包圍,小改款後也首度提供共 8 款圈新外觀車漆選擇,還首次開放訂購客製化的 BMW Individual Special Paintwork 客製化車漆選項。

4 色標準/銀粉車漆為 M Portimao Blue Metallic, M Sao Paulo Yellow Solid, Skyscraper Grey Metallic 及 Fire Red Metallic。BMW Individual 車漆則包括 Twilight Purple Pearl Metallic, Grigio Telesto Pearl Effect Metallic, Voodoo Blue Solid 以及 Java Green II Metallic。

圖為小改款 M2 外觀。
小改款 M2 提供新款前 19 吋/後 20 吋 M 雙輻式 930M 型銀色輪圈作為選配
黑色高光澤車型 M2 銘牌以銀色包圍,增添競技氛圍。

小改款 BMW 2 Series Coupé與 M2 在內裝皆改搭 BMW Operating System 8.5 系統,並採用由 12.3 吋數位螢幕與 14.9 吋中控螢幕整合而成的一體式曲面螢幕,OS 8.5 系統除了多出 Quick Select 快捷選單外,最主要還增列了 AR 擴增實境導航,只不過國內車型在 220i M Sport 為選配,其餘包含 M240i、M2 車系皆新增 AR 擴增實境導航作為標配。

小改款 BMW 2 Series Coupé與 M2 在內裝皆改搭 BMW Operating System 8.5 系統。

在車內鋪陳方面,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全數導入新式樣的 3 輻式 M Nappa 真皮平底方向盤含換檔撥片,只是在 M240i 車型上更升級為有專屬 12 點鐘紅色標記、以及專屬三色縫線的式樣,M240i 車型還將車內飾板改為 M 碳纖維材質,只不過在小改款後皆取消了過去的 M 光影飾板。此外,在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全車系還首度將頂級水晶中控套件導入標配,並在車內空調出風口採用更精緻的黑色鋼琴烤漆飾版與隱藏式設計。

配備部分,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全數新增 360 度環景輔助攝影,全數將三區恆溫改為雙區恆溫。而其中 220i M Sport 更追加手機無線充電、205 瓦 HiFi 音響系統與 10 支喇叭。

廣  告

小改款 M2 方面,全車系配備全新造型 M Nappa 真皮平底方向盤含紅色 12 點鐘方向標記,為喜愛激烈操駕的車主帶來熱血駕馭氛圍,而追求限量的車主可以選配在量產車型中首見的 M Alcantara 麂皮平底方向盤。標準配備的 M 碳纖維飾板含碳纖維方向盤飾蓋,自排車型更有碳纖維換檔撥片,全新 Vernasca 真皮內裝 Black/Red highlight 配色,更為改款增添熱血氛圍。BMW Operating System 8.5 為駕駛提供更圖像式且直覺的使用邏輯,而全新標配的 AR 擴增實境導航功能,也讓兼具日常使用的 M2 在道路行駛時擁有更精準確實的視覺化指示。

小改款 M2 採用全新設計儀表檯飾板搭配新式冷氣出風口氣氛燈,為乘客打造兼具豪華且舒適的車室空間。

小改款 M2 也標配 M 專業賽道駕駛及甩尾分析系統,可紀錄並分析駕駛每一次的賽道單圈秒數或甩尾角度;更標配 10 段式 M 牽引力控制系統,讓駕駛循序漸進地掌握動力輸出。選擇 M Mode 駕馭模式中的 Track 模式,車輛將暫停顯示駕駛輔助系統相關提醒,讓駕駛專心挑戰紀錄、享受彎道快感。只不過小改款 M2 並未跟隨小改款 2 Series Coupé換上 360 度環景影像輔助,而是維持基礎的倒車影像輔助功能。

全新 Vernasca 真皮內裝 BlackRed highlight 配色,為小改款 M2 創造熱血氛圍。

國內 BMW 也提供車主有追求更輕量、更競技氛圍的車主可以選擇全新 BMW M2 Racing Package,包括減輕 6 公斤車身重量的 M 碳纖維車頂、包覆性極強的 M 雙前座碳纖維賽車桶型座椅、雙前座加熱座椅以及專屬 Merino 真皮內裝。

小改款 M2 提供 BMW 首次在量產車型作為選配的 M Alcantara 麂皮平底方向盤。

動力方面,小改款 220i 同樣搭載代號 B48 的 2.0 升 TwinPower Turbo 直列 4 缸渦輪引擎,採後驅配置,搭配 8 速 Steptronic 運動化變速箱,其可輸出最大馬力 184 匹/5,000 轉、最大扭力 30.6 公斤米/1,350 轉,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僅需 7.5 秒。

高階的 M240i xDrive 延續採用代號 B58 系列的 3.0 升 TwinPower Turbo 直列 6 缸渦輪引擎、8 速 Steptronic 運動化變速箱,搭配 xDrive 四輪驅動系統,可輸出最大馬力 374 匹/5,500 轉、最大扭力 51 公斤米/1,900 轉,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的成績為 4.3 秒。

小改款 M2 維持搭載 BMW 經典的 3.0 升 M TwinPower Turbo 直列 6 缸引擎,並導入 BMW M3/M4 動力技術與 M 專屬底盤結構等科技,自排車型搭配 M Steptronic 運動化 8 速手自排變速箱,讓小改款 M2 可榨出最大馬力高達 480 德制馬力,大幅增加了 20 匹;最大扭力 61.2 公斤米也較改款前增加了 5.1 公斤米,可在廣闊的 2,650~5,870 轉轉速域間爆發,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加速則減少 0.1 秒僅需 4 秒即可輕鬆完成。

此代首度導入的 M2 手排版採用 6 速手排變速箱,重量較 M Steptronic 運動化 8 速手自排變速箱減輕 25 公斤,動力表現上擁有 4.2 秒完成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的實力,最大馬力達 480 匹德馬力,最大扭力高達 56.1 公斤米。


[U-EV]2025 Kia EV Day 2月27日登場,預告EV4、PV5和Concept EV2將一同亮相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2 16:00:00

發文

#6205869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Kia 近日預告 2025 EV Day 即將 2 月 27 日於西班牙塔拉戈納的 Tarraco Arena 舉行,同時也釋出活動的重點,包括會帶來 3 款產品,首先便是量產版的 EV4 即將首演,同樣的量產版 PV5 也會一同現身,其也是品牌首款採用了 PBV 平臺 ( Platform Beyond Vehicle ) 所打造的車款;此外,Kia 也將帶來 Concept EV2,其為品牌緊湊型、入門的純電產品。

Kia 近日預告 2025 EV Day 即將 2 月 27 日舉行,同時也釋出活動的重點,包括會帶來 3 款產品,首先便是量產版的 EV4 即將首演,同樣的量產版 PV5 也會一同現身;此外,Kia 也將帶來 Concept EV2,其為品牌緊湊型、入門的純電產品。

量產版 EV4 與 PV5 將登場

在 2023 Kia EV Day 中,原廠那時帶來了 EV3 和 EV4 的概念車,而在 2024 年 5 月中下旬時,休旅級距的 EV3 量產版也正式發表,並且在國內所舉行的 2024 Kia EV Day,EV3 也首度在臺灣亮相,並且有機會就在 2025 下半年正式導入國內,隨著時間的推移,EV4 的量產版也即將登場。

原廠這次並未透露太多關於 EV4 的訊息,並且釋出的照片也僅看到局部雛形,不過還可以看到,EV4 的設計延續了概念車元素、以及自家最新設計的容貌,包括流線、細長的頭尾燈,而斜背的設計更增添不少跑格韻味。

在 2023 Kia EV Day 中,原廠那時帶來了 EV3 和 EV4 的概念車,而在 2024 年 5 月中下旬時,休旅級距的 EV3 量產版也正式發表,隨著時間的推移,EV4 的量產版也即將登場。
原廠這次並未透露太多關於 EV4 的訊息,並且釋出的照片也僅看到局部雛形,不過還可以看到,EV4 的設計延續了概念車元素、以及自家最新設計的容貌,包括流線、細長的頭尾燈,而斜背的設計更增添不少跑格韻味。

至於另一款量產車型則是 PV5,其在 2024 CES 展時以概念車的身分首度亮相;而作為純電商用車的 PV5,是採用 PBV 平臺 ( Platform Beyond Vehicle ) 的產品,同樣的在 2024 Kia EV Day 時在國內展出。從原廠所公布的照片來看,量產版 PV5 也承襲概念車的元素,鮮明的頭燈設計和廂式車體擁有很高辨識度。

作為純電商用車的 PV5,是採用 PBV 平臺 ( Platform Beyond Vehicle ) 的產品,同樣的在 2024 Kia EV Day 時在國內展出。從原廠所公布的照片來看,量產版 PV5 也承襲概念車的元素,鮮明的頭燈設計和廂式車體擁有很高辨識度。
廣  告

除了量產版 EV4 與 PV5 之外,Kia 在 2024 CEO Investor Day 年度會議上時曾公布關於將推出入門產品 EV2 的資訊,而據先前外媒所透露的訊息來看,EV2 是專為歐洲市場所開發,同時亦和 Hyundai Inster 車系有著濃厚血緣關係,如今在 2025 Kia EV Day 中,EV2 也會以概念版的身分來登場。而從 Kia 所公布的照片看來,EV2 的造型帶有些方正韻味,並且同樣融入了許多 Kia 新世代產品的面貌,車頭擁有兩條直立式的燈條,足下輪圈亦有正方形的設計造型,而從車尾側邊來看,確實和 Inster 也著相仿輪廓風格。

從 Kia 所公布的照片看來,EV2 的造型帶有些方正韻味,並且同樣融入了許多 Kia 新世代產品的面貌,車頭擁有兩條直立式的燈條,足下輪圈亦有正方形的設計造型,而從車尾側邊來看,確實和 Inster 也著相仿輪廓風格。

[U-EV] Game changer即將登場? 傳聞3月Hyundai對外發表固態電池方案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2 16:00:00

發文

#6205870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韓國媒體報導,Hyundai 集團將於 3 月對外發表旗下首款的固態電池方案,並且預告在一年內亮相首款概念車。據傳首款固態電池方案將會以「Dream battery」為名,而隨著固態電池成為新的能量來源,有望可以大幅提升電動車的續航力、快充功率、縮短快充時間,並且減輕整體的重量。

韓國媒體報導,Hyundai 集團將於 3 月對外發表旗下首款的固態電池方案,並且預告在一年內亮相首款概念車。據傳首款固態電池方案將會以「Dream battery」為名。

現今電動車的電池種類,大致上可分為鋰三元電池與磷酸鐵鋰兩大主流,其中磷酸鐵鋰電池屬中國大陸的品牌搭載最多,而 Hyundai/Kia 集團則是以鋰三元電池為主。鋰三元電池的應用很廣,除了汽車外,很多消費型電子產品也都有使用。

廣  告

傳統上,鋰三元電池的內部採用的是液態的電解質,而新發展的固態電池,顧名思義,是將液態電解質轉為固態的物質,帶來的好處是擁有更高的安全性、更高的能量密度、充放電功率更高等,若是採用同樣容量的電池組,固態電池將會比傳統的鋰電池輕上許多。而固態電池又可依照內部固態電解質的占比,分為全固態與半固態。

傳統上,鋰三元電池的內部採用的是液態的電解質,而新發展的固態電池,顧名思義,是將液態電解質轉為固態的物質,帶來的好處是擁有更高的安全性、更高的能量密度、充放電功率更高等。

U-CAR 先前也報導過 Hyundai 集團開發固態電池組的消息,當時並未確認新產品是屬於全固態電池,或者屬於半固態電池;本次韓國媒體所報導的內容,亦無提及該訊息,未來可能要等 Hyundai 原廠揭露之後才能確認。

韓國媒體報導,在一年之內,Hyundai 至少會發表一輛搭載固態電池的概念車。

主導 Hyundai 固態電池的研發單位為 Uiwang Research Institute,位於韓國京畿道,根據韓國媒體報導,固態電池的認證測試已經開始,並將於 3 月對外發表,同時還預告在一年之內,至少會有一輛搭載固態電池的概念車亮相,U-CAR 也會追蹤後續發展。


台灣馬自達Mazda3與CX-30入門改換Ace Edition,CX-30入門降價、Mazda3加配備小漲1萬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2 16:00:00

發文

#6205871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台灣馬自達在 2025 年 2 月中旬,針對麾下銷售主力的 Mazda3 四門、Mazda3 五門、CX-30 等車系,以 2025 年式之名進行車系編成調整,最大不同就是原本入門的 Carbon Edition 改為 Ace Edition;Mazda3 家族主要是入門車型增加配備,售價則是小幅調整,四門與五門都來到 88.8 萬元設定。

台灣馬自達攜手對熱愛事物擁有相同熱忱與信念的台灣王牌火球投手徐若熙,透過駕馭 Mazda 帶來的精準操控與熱血快意,傳遞自在不設限的駕馭樂趣。

CX-30 新年式入門的 Ace Edition 則是在調整配備設定後,價格從原先 93.8 萬下修來到 89.8 萬,也就是調降了 4 萬,就連車系中階的 20S Premium 車型也調降 2 萬元,從原先 101.8 萬下修來到 99.8 萬。此外,針對此次的 Ace Edition,台灣馬自達也特別攜手中華隊經典賽投手徐若熙,透過駕馭 Mazda 帶來的精準操控熱血快意,傳遞自在設限的駕馭樂趣。

車型 MY2025 價格
(萬元)
原年式價格
(萬元)

漲跌幅度(萬元)
配備差異

Mazda Mazda3 四門
20S Ace Edition 88.8 86.8 +2
主動式轉向功能頭燈
LED 晝行燈、LED 雙環造型尾燈
免鑰匙啟閉系統
升級皮質座椅
升級槍色鋁合金輪圈
升級車身同色車外後視鏡
20S Premium 94.8 94.8
20S Signature 101.8 101.8
Mazda Mazda3 五門
20S Ace Edition 88.8 87.8 +1
主動式轉向功能頭燈
LED 晝行燈、LED 雙環造型尾燈
免鑰匙啟閉系統
升級皮質座椅
升級槍色鋁合金輪圈
升級車身同色車外後視鏡
20S Premium 93.8 93.8
20S Retro Sports Edition 98.8 98.8
20S Signature 101.8 101.8
Mazda CX-30
20S Ace Edition 89.8 93.8 -4
升級皮質座椅
亮銀鋁合金輪圈
升級車身同色車外後視鏡
20S Premium 99.8 101.8 -2
取消前擋投影式抬頭顯示器
20S Retro Sports Edition 109.8 109.8
20S Signature 111.8 111.8

包含四門與五門在列的 Mazda3 家族,在 2025 新年式將原本入門 Carbon Edition 的名稱改為 Ace Edition,將部分原本中階 Premium 車型上標配的設定下放,包含了主動式轉向功能頭燈、LED 晝行燈、LED 雙環造型尾燈,以及 Smart Keyless 免鑰匙啟閉系統,都成為了全車系標配項目,同時也將織布座椅升級為皮質座椅,原先爍黑鋁合金輪圈升級為槍色鋁合金版本,爍黑車外後視鏡也換成了車身同色。

在升級配備之後,Mazda3 四門 20S Ace Edition 價格從原先 86.8 萬,調整 2 萬來到 88.8 萬元設定,維持在 90 萬以內規劃,而 Mazda3 五門的 20S Ace Edition 則是從 87.8 萬來到 88.9 萬,其餘車系成員包含四門與五門,車型名稱與價格則都沒有調整。

廣  告

在 CX-30 車系的部分,入門與中階戰力則是價格下修,入門同樣是從 Carbon Edtion 更名為 Ace Edition,同樣是織布座椅升級為皮質座椅,爍黑鋁合金輪圈更換為亮銀鋁合金版本,爍黑車外後視鏡改為車身同色設定,而配備升級後的 CX-30 20S Ace Edition 價格與 Mazda3 車系相同,都壓到 90 萬以內設定,從原先年式 20S Carbon Edition 的 93.8 萬,下修來到 89.8 萬。

CX-30 車系的中階 20S Premium 車型,在新年式中取消了前擋投影式抬頭顯示器,價格則是調降 2 萬元,從原先 101.8 萬下修到 99.8 萬。


售價29,645美元起、首波導入燃油版本,Mitsubishi美規小改款Outlander預約2月24日正式發表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2 16:00:00

發文

#6205872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Mitsubishi 小改款 Outlander 已陸續在歐洲和日本市場發表,並且皆都是提供 PHEV 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而繼先前原廠預告小改款 Outlander 也將登陸北美市場、並釋出新車內裝照後,近日 Mitsubishi 也再度公布更多美規小改款 Outlander 的訊息。

不同於歐洲和日本都是僅有 PHEV 動力,美規小改款 Outlander 首波導入 2.5 升燃油動力,不過預期後續應當也會有 PHEV 的選項;至於售價部分,入門前驅的 ES 車型價格為 29,645 美元 ( 約新臺幣 97.2 萬元 ) ,對比小改款前增加 1,250 美元 ( 約新臺幣 40,976 元 ) ,詳細關於新車的各車型價格與配備預計會在 2 月 24 日正式發表時公布。

Mitsubishi 再度公布更多美規小改款 Outlander 的訊息,不同於歐洲和日本都是僅有 PHEV 動力,美規小改款 Outlander 首波導入 2.5 升燃油動力;至於售價部分,入門前驅的 ES 車型價格為 29,645 美元。

外觀及內裝延續歐、日設定,首波以燃油動力為主

美規小改款 Outlander 外觀上延續著歐洲與日本市場的設定,其在細節處進行修飾,包括細長及兩側矩形的燈組、大範圍 C 字型鍍鉻飾板,同時在上方的水箱護罩做了點微調,主要變化在於過去格柵的格狀式圖案已取消,改為亮黑平面式設計,同時下氣壩造型上也更加平整,同時足下輪圈也換上全新的款式,原廠表示依車型不同有著 18 吋和 20 吋的選擇。不過美規小改款 Outlander 外觀上與歐洲和日本車型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車側前門處少了 PHEV 名牌,也象徵著動力系統的差異。

美規小改款 Outlander 外觀上延續著歐洲與日本市場的設定,其在細節處進行修飾,不過與歐洲和日本車型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車側前門處少了 PHEV 名牌,也象徵著動力系統的差異。

進入到車內,小改款 Outlander 車系擁有全新的中控造型設計,將置杯架前移、並加入更多皮革包覆,更注重操作便利性與舒適性;座椅具備加熱和通風功能,並採用半苯胺真皮的材質,同時一大亮點也在於標配 12.3 吋的車機系統,不僅如此,也搭載與 Yamaha 共同開發合作的音響系統。另外原廠也強調新車的隔音效果更好,包括在重點區域添加隔音材質,Mitsubishi 表示相比小改款前,能讓路面噪音降低超過 0.5 分貝,整體隔音降低近 6 分貝。

進入到車內,小改款 Outlander 車系擁有全新的中控造型設計,座椅具備加熱和通風功能,並採用半苯胺真皮的材質,同時一大亮點也在於標配 12.3 吋的車機系統,不僅如此,也配有與 Yamaha 共同開發合作的音響系統。
廣  告

雖然詳細的規格配備還未公布,不過 Mitsubishi 揭露了小改款 Outlander 全車系的標準配備設定,包括三排座規格、內外 LED 照明燈、無邊框自動調光後視鏡、無線 Apple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USB-C 充電、多區自動恆溫空調、完整的駕駛輔助功能等等。至於動力規格部分確認會先以 2.5 升四缸引擎來做溝通,搭配 8 速 CVT 變速系統 ( 具備運動模式 ) ,原廠表示底盤進行了優化,其重新調校了轉向系統,帶來更精確的操駕感受及安定感。

Mitsubishi 揭露小改款 Outlander 全車系的標準配備設定,包括三排座規格、內外 LED 照明燈、無邊框自動調光後視鏡、無線 Apple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USB-C 充電、多區自動恆溫空調、完整的駕駛輔助功能等等。

合併計畫破局、已終止協商與討論,Nissan與Honda合作談判確認告吹

U-CAR Editors(ucareditors)

2025/02/12 16:00:00

發文

#6205873 IP 127.0.*.*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在 2024 年 12 月 23 日時,Honda 與 Nissan 並偕同 Mitsubishi 舉辦記者會,宣布已經簽署 MOU 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會朝向合資成立控股公司、針對兩大品牌業務進行整合的方向前進,亦在打造年產值 800 萬輛的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然而先前日媒報導指出,因為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傳出 Nissan 將會暫停與 Honda 之間的合作談判。而在今 ( 2/13 ) ,Honda 與 Nissan 共同發出聲明稿,已確認終止先前所簽屬的備忘錄整合計畫,並結束合併相關協商與討論。

在 2024 年 12 月 23 日時,Honda 與 Nissan 並偕同 Mitsubishi 舉辦記者會,宣布已經簽署 MOU 合作備忘錄,而在今 ( 2/13 ) ,Honda 與 Nissan 共同發出聲明稿,已確認終止先前所簽屬的備忘錄整合計畫,並結束合併相關協商與討論。

Honda 與 Nissan 於 2024 年底時簽署合作備忘錄時,代表著雙方初步的合作意向,並且也定下了雙方合作的節奏進程,預計在 2025 年 6 月成立合資控股公司,不過雙方是否能順利達成共識,也持續引起外界許多關注。而先前 U-CAR 也報導過,原訂 Honda 與 Nissan 應該在 1 月底討論合併計畫框架,但因為 Nissan 未能在 1 月底提出轉虧為盈的重整計畫,因此傳出框架討論的時間延宕到 2 月,如今來到 2 月中旬時,雙方的合作談判有了最新消息。

Honda 與 Nissan 於 2024 年底時簽署合作備忘錄時,代表著雙方初步的合作意向,並且也定下了雙方合作的節奏進程,預計在 2025 年 6 月成立合資控股公司,不過雙方是否能順利達成共識,也持續引起外界許多關注。

Honda 與 Nissan 表示,雙方自基本合意書簽署後,包含代表執行役社長在內的雙方經營團隊,就周遭市場環境、經營整合目標、整合後經營策略與組織架構等,進行了討論與研討。而當初雙方的基本協議為共同股權轉讓,透過設立由 Honda 指定董事過半數及社長的共同持股公司,並將兩家公司作為其完全子公司之架構,不過在協商的過程中,Honda 提議以股權交換方式成為母公司,而 Nissan 則為子公司。

當初雙方的基本協議為共同股權轉讓,透過設立由 Honda 指定董事過半數及社長的共同持股公司,並將兩家公司作為其完全子公司之架構,不過在協商的過程中,Honda 提議以股權交換方式成為母公司,而 Nissan 則為子公司。
廣  告

在經由討論後,Honda 和 Nissan 已決定停止協商和研議,雙方表示,在電動化時代、市場環境變動加劇的情況下,為了優先考慮決策速度和管理措施的實施,因此暫緩實施業務整合是適當的。

雖然這次的合併計畫告吹,不過雙方此前亦也針對電動車領域進行合作,在 2024 年 3 月時其也簽屬了備忘錄成立新聯盟陣營,接下來也會持續朝這個方向來前進,同時這個聯盟也包含了 Mitsubishi,未來 Honda、Nissan 和 Mitsubishi 會在純電產品中展開研究及合作。

雖然這次的合併計畫告吹,不過雙方此前亦也針對電動車領域進行合作,在 2024 年 3 月時其也簽屬了備忘錄成立新聯盟陣營,接下來也會持續朝這個方向來前進,同時這個聯盟也包含了 Mitsub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