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葉導入的大型重型機車當中,街車設定的 MT 家族可說是銷售主力,同時也是排氣量最完整的序列,包括從黃牌的 MT-03、紅牌的 MT-07、MT-09,幾乎將 Yamaha 所有 MT 系列全數導入。不過無論是原先的 MT-07 抑或是 MT-09,都是相當有個性、並不算非常平易近人的車款。但是這次導入的改款後新車,都變得更好騎、更容易發揮其能力的車款。

這次導入的改款後的 MT-07、MT-09,都變得更好騎、更容易發揮其能力的車款。

看起來只是少殼、但幾乎甚麼都改的 MT-09

在說到這次的新車前,必須先聊到筆者對於前一代的感受。

在說到這次的新車前,必須先聊到筆者對於前一代的感受。(圖為此次改款的 MT-07)

前一代的 MT-09 與這代看起來幾乎沒甚麼不同,除了燈組造型、儀表不同以外,引擎仍然是 CP3 的直列 3 缸引擎、前倒叉後單槍中置避震,整體尺碼看起來也相仿,但把手設定較寬矮,再加上長行程又偏軟的前後懸吊系統,整體騎乘方式需要更貼近滑胎車的操作,包括騎乘姿勢也是一樣,把內側手肘打開用上半身的力量把車帶下去,能夠很輕鬆的發揮這輛有個性的街車,而滑動式離合器、動力模式切換、循跡控制系統,則是幫忙把這輛被稱之為「扭力大師」的充沛動力,讓騎士能夠輕易上手。

大改款後的 MT-09 在外觀上,則是變得更加簡練。

不過整體來說,扣除掉沒有風鏡,長途騎乘會容易較累以外,外觀、動力、懸吊系統乃至電控輔助,筆者是非常喜歡 MT-09 的設定。

前座墊下方習慣用車殼隱藏副車臺與主車架之間的空隙,這代則是直接採取外露的形式。

而大改款後的 MT-09 在外觀上,則是變得更加簡練。頭燈轉回初代風格,變回單燈的設計,左右輔以線條式晝行燈的造型,更像是鋼彈中的腳色一樣,這也是新世代 MT 系列的家族臉譜。車身中心的寬油箱也依然保留,但是比前代設計上更為簡潔,寬厚的設計讓騎士能夠輕鬆夾持穩固身體。

頭燈轉回初代風格,變回單燈的設計,左右輔以線條式晝行燈的造型,尾燈同樣採用 LED 燈組。
車身中心的寬油箱也依然保留,但是比前代設計上更為簡潔,寬厚的設計讓騎士能夠輕鬆夾持穩固身體。

從後方來看,車尾造型依然維持薄座墊的設計,藏得比後輪更前面,讓其呈現出靈巧的視覺感受,而後牌架則從前代的搖臂上,改回到車尾連結出來,讓整體視覺感受不會顯得頭中尾輕。唯一較特別的地方是前座墊下方習慣用車殼隱藏副車臺與主車架之間的空隙,這代則是直接採取外露的形式,其下方僅有電瓶、車輛電系與電腦模組等,無額外置物空間。

尾造型依然維持薄座墊的設計,藏得比後輪更前面,讓其呈現出靈巧的視覺感受

至於在細部的部分,LED 魚眼頭燈組上方有明顯的 4 個鎖點,可直接讓車主購入專用風鏡鎖上,儀表板則是改為 3.5 吋全彩液晶儀表,其資訊整合相當豐富多元,除了基本的時速、轉速、循跡控制調整顯示內容可直接從右把手的滾輪進行切換,左把手除了喇叭、方向燈、遠近燈以外,另外則是負責動力模式與循跡系統等電控切換。

儀表板則是改為 3.5 吋全彩液晶儀表,其資訊整合相當豐富多元。
顯示內容可直接從右把手的滾輪進行切換,左把手除了喇叭、方向燈、遠近燈以外,另外則是負責動力模式與循跡系統等電控切換。
廣  告

把手拉高低速騎乘更輕鬆

在騎乘坐姿與腳部著地性部分,以筆者 170 公分身高為例,在 825 mm 的座高設定下,雙腳著地時仍須略墊腳,但不會感到特別吃力。而騎乘姿勢上,把手高度增加並縮減寬度後,再加上腳踏能允許兩階段高度調整,因此整體騎姿更偏向一般街車、而不像前代類似滑胎車的風格。實際操駕感受上,長途巡航騎乘確實稍微輕鬆一些,不過如果進入山區需要頻繁加減速

把手高度增加讓騎乘姿勢變得更直挺。

除了騎乘姿勢的改變以外,包括引擎動力微調、車架與懸吊系統的輕量化也影響到了 MT-09 的個性。

以筆者 170 公分身高為例,在 825 mm 的座高設定下,雙腳著地時仍須略墊腳,整體騎姿更偏向一般街車、而不像前代類似滑胎車的風格。

改款後的 MT-09 引擎排氣量從 849 c.c.增加到 889 c.c.,並且換上鍛造活塞、連桿、曲軸,不過由於環保法規,臺灣版本的最大馬力被限制在僅有 71 匹,不過對於一輛街車來說早已足夠。實際加速表現上,與前代相同,從低轉開始即有飽滿的加速感受,不過到了引擎轉速約每分鐘 6,000 轉時,後面的轉速可以感受到加速開始減慢,即使調到最強輸出的動力 1 模式也是如此,而在動力 3 模式下,溫和線性的輸出在雨天騎乘也不用過於擔心。

改款後的 MT-09 引擎排氣量從 849 c.c.增加到 889 c.c.。
在動力 3 模式下,溫和線性的輸出在雨天騎乘也不用過於擔心。

另外新世代的 IMU 慣性測量元件控制下,循跡控制系統依然能夠提供相當不錯的輔助,再加上全新的進退快排,無論是升檔還是降檔都能夠避免因為離合器操作不順而讓車輛不穩。

全新的進退快排,無論是升檔還是降檔都能夠避免因為離合器操作不順而讓車輛不穩。

而在轉彎的部分也跟前代有著非常不同之處,新的 MT-09 整體懸吊阻尼有所加強後,重煞車感受不會有車頭大幅下沉的感覺,入彎時的穩定性與車尾循跡性都表現得更好,再加上穩定並且輕量化的後懸吊設定,整體穩定性都大幅提升,再加上新導入的彎道 ABS 與前煞車直推總泵,減少人為操作的失誤機率之後,取而代之的就是更平易近人的操控感,並且可以給予筆者強烈的操控自信。

新的 MT-09 整體懸吊阻尼有所加強後,重煞車感受不會有車頭大幅下沉的感覺,入彎時的穩定性與車尾循跡性都表現得更好。

不過對筆者而言,筆者更偏好前代的滑胎車風格與騎姿,假設筆者購入新的 MT-09,首先會更換的就是把手,低寬的騎姿設定對應強悍的加速力道,騎乘上會覺得操控更好一些。

廣  告

小改款變得更好上手的 MT-07

與 MT-09 相同,在正式介紹這次的 MT-07 之前,同樣還是要介紹一下改款前的 07。作為入門紅牌車款,純種的街車姿勢與懸吊設定相對來說較為平易近人,雙缸設定提供充足的低扭,但是低轉時卻又略微太過猛爆,低速行駛時油門控制需要極端細膩,同時高轉卻又感到動力平平,整體而言表現並不如 MT-09,作為入門車卻又稍嫌難操控。

紅牌入門又僅是小改款的 MT-07 感覺上似乎好像沒改甚麼,但事實上眾多細微的調整。

本次與大改款 MT-09 一起發表,跟大改款的 MT-09 相比,紅牌入門又僅是小改款的 MT-07 感覺上似乎好像沒改甚麼,但事實上眾多細微的調整,都讓這輛中排氣量街車更平易近人,比改款前更能擔當承接黃牌到紅牌的任務。

小改款的 MT-07 在車頭部分,如同 MT-09 一樣獲得家族化外貌,單顆 LED 魚眼頭燈搭配兩旁的晝行燈條,Y 字型的視覺效果更具侵略感,車身主要在於油箱與其飾殼重新修飾,但基本構型依然維持不變。另外一最大的改變就是把手加寬與加高,這點在後文部分會有所介紹。

小改款的 MT-07 在車頭部分,如同 MT-09 一樣獲得家族化外貌,尾燈則同樣擁有 MT 家族的象徵。

從後方來看則幾乎沒有調整,包括前後座分開的兩截式設計、帶一點車殼的車尾設計修飾了線條,但仍然維持後輪凸出於車尾的設定,減少笨重的屁股,同樣也能增加連續轉向時的靈活性,而尾燈造型則維持原本設計,清楚地表明其僅針對部分設定進行調整。

儀表的部分也如同 MT-09 一樣擁有全彩液晶儀表,可識別度更高,而左右把手開關則是維持改款前相同配置,不過大燈同樣換上 LED 頭燈組,因此夜間照明效果應有加分。

儀表的部分也如同 MT-09 一樣擁有全彩液晶儀表。
左右把手開關則是維持改款前相同配置,不過大燈同樣換上 LED 頭燈組,因此夜間照明效果應有加分。

把手加寬後,動力、懸吊都調整得更好騎

至於在腳部著地性與騎乘姿勢部分,以筆者 170 公分身高為例,在座高 805mm 的 MT-07 上,雙腳仍需微墊才能著地,但輕巧的重量並不會有任何壓力。而騎乘姿勢部分,雖然把手加寬讓雙手外張,但加高的把手設定,仍讓上半身能維持接近直立的狀態,兩相搭配起來低速騎乘更為輕鬆。

以筆者 170 公分身高為例,在座高 805mm 的 MT-07 上,雙腳仍需微墊才能著地,加高的把手設定,仍讓上半身能維持接近直立的狀態。

至於在動力部分,雖然最大馬力並無調整,動力則是維持 73.41 匹馬力,但新的 ECU 讓整體輸出調整後,整體更為線性,起步加速時少了突兀的衝力,但更容易控制,對於新手來說變得平易近人許多,同時也讓紅牌代步不再僅是夢想。

最大馬力並無調整,動力則是維持 73.41 匹馬力,但新的 ECU 讓整體輸出調整後,整體更為線性。

至於在懸吊部分也有所調整,雖然仍維持 41 mm 前叉、後單槍中置避震設定,不過經過重新調校後,原本前叉反應過快、煞車入彎會沉過多、出彎回彈也過多的調性完全調整完,變得更容易操作,再加上加寬的把手設定,需要帶大量舵角的低速轉彎變得更為省力。

雖然仍維持 41 mm 前叉、後單槍中置避震設定,不過經過重新調校後,變得更容易操作,再加上加寬的把手設定,需要帶大量舵角的低速轉彎變得更為省力。

至於煞車的部分,雖然前碟盤稍有加大,整體升級效果並不明顯,不過在改善了低速的暴衝感受與前懸吊的穩定度後,小改款的 MT-07 確實變得更為平易近人。

雖然前碟盤稍有加大,整體升級效果並不明顯。

車架阻尼棒不是笑話,真的有效

不過在高速彎的部分,受制於原本車架的設定,偏軟的車架容易扭曲導致前後輪指向性跑掉,因此騎乘感受上較不安心。而 Yamaha 針對 MT-07 推出一個阻尼棒,其連結副車架與主車臺上,原廠宣稱能夠減少車架的剪諧效應,能夠大幅增加操控性。

高速彎的部分,受制於原本車架的設定,偏軟的車架容易扭曲導致前後輪指向性跑掉,因此騎乘感受上較不安心。

在騎乘之前,筆者是不信這種阻尼棒的效果,以汽車底盤的經驗來說,這樣高速的操駕反應,直接增加結構拉桿加強車身剛性更有效,阻尼棒的可伸縮特性並不能完全增加剛性。這次 Yamaha 特別準備了加裝阻尼棒的 MT-07,讓媒體們試乘,與無阻尼棒的車相比較,立刻感受到操控感明顯有效進步。

這次 Yamaha 特別準備了加裝阻尼棒的 MT-07,讓媒體們試乘。

加裝阻尼棒後,原本高速彎會讓前輪產生橫向位移的問題,立刻有非常顯著的改善,讓筆者騎乘信心度大增,同時維持車架的柔韌度,也不會有因為車架過硬而減少其靈活性的問題。當然,有優點也有缺點,此類加裝後會稍稍減少後輪回饋的感受,不過對筆者來說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加裝阻尼棒後,原本高速彎會讓前輪產生橫向位移的問題,立刻有非常顯著的改善。

無論是大改款的 MT-09 或是小改款的 MT-07,兩款車都變得更平易近人,對於各種程度的騎士來說,都能夠更輕鬆的上手,同時仍能在這兩輛車當中找到駕馭樂趣,並且降低轉倒的壓力。如同 Yamaha 的造車理念,讓騎士能夠開心的享受騎車,在 MT 家族這次推出的改款當中,更是清楚的呈現在車輛之中。

人身部品小教室:Macna Rime 短手套

人身部品中,手套可說是除了安全帽以外,最重要的一部分,筆者除了安全帽以外,騎車時絕對會穿的,就是手套了。而本次選用的 Macna Rime 短手套,關節處有硬式護具可在摔車時提供保護。

另外,舒適部分也是相當重要的,Macna 採用獨特的「Ergo Thumb 人體工學拇指」,拇指與食指共用一片布,再加上立體剪裁,可有效的符合手握把手的造型,包括指尖部分縫線偏移的設計,可避免縫線直接卡指縫,再加上背面透氣布設計,大幅提升舒適度。